集水區降雨空間分布與降雨量數值之大小,是水文分析過程中重要之資料內容,傳統上透過徐昇多邊形法、等雨量線法、算術平均法等方式來計算平均降雨量。目前台灣可以取得之降雨量資料來源主要區分兩種,第1種為地面雨量站,包含水利署、中央氣象局等單位之即時雨量站,目前數量總計約為773站,並以每10分鐘提供1筆觀測資料(單位為mm);另一種為中央氣象局QPESUMS雷達估計降雨量,其利用雷達反射率因子(Z)與降雨率(R)兩者間的關係,利用統計推估可能之降雨量,並配合地面雨量站資料進行修正後,每10分鐘提供約1.3平方公里網格大小之估計降雨量(單位為mm/hr)。
由於雷達估計降雨量與地面雨量站,兩種資料觀測方法不同,因此在數據上會有些許的差別,水利署與氣象局持續在資料與技術合作下,目前可以提供全台灣各流域集水區(水位站上游集水區、子集水區等)之平均降雨量。
另利用不同分析方式產製之
集水區平均
降雨量與地面站觀測資料進行比較,並將相關分析成果回饋給氣象局,以持續
改善QPESUMS雷達推估
降雨量的精度。如圖1所示為
北港溪流域中坑(3)
雨量站對應不同分析方式(徐昇多邊形、測站環域(Buffer)1,2,3倍QPESUMS
網格大小範圍)所產製之平均
降雨量之計算差異。圖2為
北港溪各水位站
上游集水區平均
降雨量推估成果。
雷達降雨資料可
改善採單站資料分析上之不足,惟雷達降雨資料仍需持續進行上述之統計分析研究,並將相關成果回饋給氣象局,以增進並
改善QPESUMS雷達推估
降雨量之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