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水利事件簿」專欄結語張炎銘先生

  發刊期數:第0181期/ 發布日期:105/07/01

  臺灣雖說是福爾摩沙(FORMOSA)的美麗寶島,但天災頻仍卻是不爭的事實。水利人員殫精竭慮就是要興水利、除水害。而證之過往經驗,即使科技發達,也還仍不免於水旱災的損害。而更奇特的是:社會越發達,對水旱災的耐受度卻越低、越是不能忍受。早期農業社會,稻田淹水個二、三天根本不算災害,但現代都市的地下室能夠容忍淹水一天?枯旱時,一星期不要灌溉也屬正常,現代社會卻也難以容忍一天缺水,對比過去,現代民眾對水害的耐受性,差異何止百千倍!

  水利防災簡單區分水、旱災,對豪雨的侵襲,因防洪排水設施改善已有長足進步,單日雨量300、500毫米,在過去就會造成嚴重水災,但近年來已難成災,但社會卻很難容忍稍稍積淹水,若現在來場如同87水災豪雨,我相信傷亡應會大幅降低。

  雖說現在因科技的發達,防洪軟硬體設施進步,而不易成災,但若一旦成災,則財損相對嚴重,此種現象也不難理解:隨著社會進步,地價逐漸上漲,投資也逐步增加,以前的農地淹水頂多是作物的損失,現在則有汽車、家具及各種電子產品的財物損失,甚至只要一停電,損失就相當可觀。

  但比之過去,水利人員卻遭受更多的限制與繫絆,經費捉襟見肘,一發生災害,就質疑工程成效,而水資源工程開發,更遭受環評嚴苛的檢驗,有時寸步難進,但民眾似乎並無警覺,誤以為只要家中不停水就好,其實工商發展,充足、穩定、質佳的水資源是必要條件,若只是自滿於民生用水不缺,而沒有考慮工業用水的成長需求,令人擔心國家未來的競爭力。

  「水利事件」的範疇或定義也許每個人都不太一樣,吉凶也只是笑談之用,水利人在豐水期每天都要戰戰兢兢,枯水期除了防旱甚至還可能要防洪,每年較平靜的也許只是四月份,希望這些彙編、整理的水利事件能讓一般人對水利能有深一點認識,給水利工作者一點點的鼓勵與掌聲。

後記
  「水利事件簿」專欄從電子報66期開始,連續刊載至今,已超過兩年有餘,除了2015年2月20日出刊的110期,因恰逢春節期間,討個吉利,不想刊載颱風水災的負面消息外,其餘每一期都準時順利刊出。此期間,多蒙資訊室蘇瑞榮主任、黃富馴分析師及其他同仁協助,增添圖表、照片,美化、編輯資料,讓拙作生色不少,在此謝謝資訊室同仁的青睞與協助。

  比較遺憾的是:原期待電子報的讀者看到拙作,能提供相關照片,以充實水利署資料庫,但個人德薄、號召力不夠,除了南區水資源局、中水局退休的張柏青秘書曾提供照片外,似乎並無太大回響,專欄結束了,希望水利署同仁還是能把手上相關的照片貢獻出來,存入水利署資料庫,遺留給水利界一點歷史資材。

  「水利事件簿」是仿照「歷史上的今天」的一本書。把一本書拆成一百多篇來連載,有時會有見首不見尾、無法前後參照的缺憾,希望有機會將「水利事件簿」出刊單行本,讓水利署同仁手邊都能有一冊,方便翻閱。

  逝者已矣,除了希望大家持續關心水利事件,更期待同仁們能持續創造往後的「吉」的水利事件。
  有緣再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