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口述歷史-楊學涑前局長談「台北地區防洪」專案報告

  發刊期數:第0195期/ 發布日期:105/10/07

主題:台北地區防洪計畫
受訪者:楊學涑前局長
共同列席:黃月娟(財團法人農業工程研究中心研究計畫顧問)、陳平洋(經濟部水利署秘書室二科)
時間:2009年4月20日上午11時~12時
地點:楊宅
訪談人:顧雅文、李宗信
逐字稿整理:林亨芬

  日本時代將河川分成主要河川、次要河川、普通河川。光復後主要河川水利局管,次要河川由縣政府管。現在人人都稱「台北防洪」,實在講是「淡水河治理計畫」,河治好了,都市就沒有水患。民國47、48年的時候有一個大颱風(按:民國48年7月「畢莉」颱風),台北淹得很厲害,其實應該稱北區,包括台北縣與台北市。台北市當初是省轄市,後來才變成院轄市(按:民國56年7月1日)。淡水河在治理的時候,台北市還是省轄市。淡水河分兩邊,一邊是台北市管的,如士林、社子這邊;另一邊是台灣省管的,如板橋、三重、蘆洲這些。而那個時候台灣省與台北市的地位平等,所以台北市管台北市的、省政府管省政府的。

  因為民國47、48年的北區洪水淹得很厲害,政府就注意到這個問題。可是當時有個八七水災,我們既沒有錢、又沒有人,顧不了北區。那時就先成立第二規劃隊,先辦理研究,研究水文、河川方面的情況。在日治時候,淡水河做了大稻埕堤防,大約跟我同樣歲數。那麼第二規劃隊的研究,同時請來美國墾務局的工程師幫忙,研究出來幾個方案,行政院為此也成立「台北地區河川防洪計畫審核小組」來審查。在第二規劃隊研究的同時,民國50年波密拉颱風、51年歐珀颱風、愛美颱風接連發生,政府後來成立專責機構,叫「淡水河防洪治本計畫工作處」(按:民國52年成立),專門來研究這個。研究出的5個方案中,其中丙案有一項是大漢溪改道,也就是說,淡水河有三條支流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而丙案就是讓大漢溪整個從塭子圳出去。

  民國52年又來了一個葛樂禮颱風,造成的災害跟八七水災差不多。所以從民國53、54年,連做了兩年治本計畫的「第一期工程」,做的是關渡拓寬、河口丁壩、河漕疏浚、興建堤防堤防包括大龍峒堤防、渡頭堤防、士林堤防、社子堤防,跟大稻埕堤防連起來。在這之前,民國51年水利局在台北縣做了永和堤防,因為永和那邊淹水太厲害,但台北市怕永和做了堤防,淹水會跑來台北這邊,所以也做了雙園堤防,這是在大龍峒之前建的。那麼,民國53、54年的第一期工程做了這些堤防,但社子問題沒有解決,三重也沒有解決,本來想做三重,後來沒有錢,不過台北重要地區的淹水問題有好一點了。
相關圖片


  後來美援停止,台北市又改制成院轄市,這下子基隆河變成中央管,乾脆將台北市的、台灣省管的一併交由中央管,那時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裡頭成立一個專案小組(按:民國57年10月「台北地區防洪計劃工作小組」),民國62年做出建議方案,這也是從美國請來的專家幫忙研究,認為塭子川疏洪道河口會淤積,而淡水河是感潮河川,一淤防洪就做不了,所以改成分洪,稱為二重疏洪道二重疏洪道與塭子圳疏洪道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塭子圳是讓整個大漢溪的水直接出海,不經過台北橋。

  民國62年做出來的叫「建議方案」,而原來第一期工程叫「實施方案」,名稱是不一樣的。研究的計畫已經差不多了,但沒有經費,問題也還很多,可是民國74年又來一個颱風造成大雨,政府對老百姓沒辦法交待,才開始了建議方案的「初期工程」(按:初期工程於民國71年開始執行),而實施方案的第二期、第三期等就不做了,重新由水資會設計出來的建議方案開始做。初期工程做的就是三重、蘆洲堤防二重疏洪道、所有的橋、水路等都要做。但是,因為沒有錢,堤防的標準不到兩百年,為了救急而降低標準。那時十項建設剛做完,接著是十二項建設,而十二項建設以後,十四項建設、六年國建,每一個重大建設都有都有台北防洪。到民國70幾年,第二期台北防洪工程時(按:第二期工程於自75年開始辦理),所有的堤防都加高到兩百年。不過大漢溪上游還沒做、新店溪上游也還沒做。

  運氣不好,民國84年來了一個賀伯颱風,我們忘了關水門,也可能是移交沒有移交好,結果把我們處長押起來,打了八年官司,後來無罪。那時如果水門關起來,可以試驗出二重疏洪道到底效果好不好,但沒有試驗出來,到板橋的時候等於是決口。不過,台灣發生大水,幾乎很少像大陸的長江黃河一樣,因為河川決口而淹水,都是因為水排不出去,淹到平地。我找了50年的颱風河川決口紀錄,大漢溪有一次、濁水溪有一次、荖濃溪有一次,都數得出來,而其餘幾乎都是因為雨下太大。所以水文應該好好研究,民國92年七二水災,水利會出了一本書研究水文的問題,我認為一定要有專人研究水文、研究水的性質,有的水能夠管,有的水防不了,防不了的水就應該躲開、不惹它。所以防洪不是光做堤防,我認為洪水預報、水文研究是一定要好好做。我有一個好朋友是周文德的學生,他現在退休了,我就希望他回來幫助我們研究台灣水文,像納莉颱風,已經到了石垣島,但突然間又向後轉,結果把台北淹得很慘,這是天災,沒辦法的。所以水文實在應該研究,而且防洪有很多方法。現在比較時髦一點的方法,不講一百年、兩百年的標準,改用風險概念來做堤防防洪就跟防恐怖分子一樣,洪水什麼時候來是不知道的,要思考能冒多大的風險。

員山子分洪  第二期工程把堤防都加高了,十四項建設開始有專款讓我們做三期工程。第三期工程的問題是,板橋地方有老百姓蓋的合法的房子不能遷。這些工廠、房屋在我們規劃時還沒那麼多,但是他們都是在這幾年間取得政府牌照蓋的,這個問題就很頭大。結果第三期工程重新再研究,認為改變堤防位置能夠解決困難而不影響第三期工程。所以第三期工程的問題後來都解決,就水利署而言是很重要的一個工程,在民國88年第三期都完工了,所有的奮鬥和努力,許時雄、謝瑞麟都很清楚。

  那麼,我們最大的問題在於台北市的基隆河基隆河更糟糕了,是有名的垃圾山,因為沒有人管,垃圾亂倒、甚至還有亂擺貨櫃,讓汐止淹水。當時台北市只有小小的水利科,他們成立專案,研究截彎取直。台灣的河都是從東往西流,只有基隆河由南往北流,又有好幾道彎,他們研究之後決定截彎取直,截彎取直的好處在於把壞的地方挖空、好的地方留著,這樣水也能通過。這個截彎取直的專案工程做了5、6年,做到民國85年。總而言之,截彎取直成功了,廢土、垃圾山也拿走了,沿岸地價都漲了。另外,員山子分洪也是在那時候在台北縣做的。這兩個工程是台北防洪最後階段的最重要工程。



1.本文引用自「97年度經濟部水利署文化性資產口述歷史委託服務計畫」
2.口述歷史係當事人對歷史之陳述,不代表水利署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