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澎湖海岸變遷第七河川局 毛春源

  發刊期數:第0210期/ 發布日期:106/01/20

一、澎湖海岸概況

澎湖群島計有大小島嶼64座,海岸線總長約320公里,多數為無人居住之小島,最東為查母嶼,極西為花嶼,極北為目斗嶼,極南是七美嶼,以澎湖本島、白沙嶼及西嶼三島為最大。全段海岸豐富的海洋資源、多變的海底景觀、深具地方色彩的古蹟建築和特殊的玄武岩地形等,使得澎湖群島成為絕佳的渡假休閒場所。

澎湖群島沿海除西南、東南、東側及南側為質海岸外,其他地方大部分係石、沉泥及玄武岩層所組成。本群島海岸線相當曲折,島嶼眾多,除西南、東南側部分海灘留有岸上沖刷而下之灘外,其餘多為曲折岩礁海岸,亦多闢為港澳設施。部分海灘由於港澳設施及開發方案規劃不當,以致造成灘流失、海岸線後退現象,尤以海質海岸為最。

二、海岸變遷情形

1.山水、鐵線至五德

為方便比較山水海岸灘線侵淤狀況,將2003、2007、2010與2015年四個時間點之四幅衛星影像圖,旋轉平移至原點附近使整段海岸線能盡可能貼近x軸,以進行長期灘線變遷分析。圖1為山水海岸的灘線變化比較圖,由上而下分別為各年度灘線位置圖與鄰近兩次灘線的變遷量分析,最後則為2003至2015年(共12年)間的灘線變遷量。

2003年至2007年間山水海岸灘線在X=130至200m間有些微的侵蝕,而X=550至830m處則有較明顯淤積的現像,此範圍內灘線平均往海側前進8.8m,整段海岸平均往海側前進3.6m。2007年至2010年間則有相反的象,在X=130m處稍有往海側前進,但在X=550至830m處則有較明顯侵蝕的象,整段海岸平均侵蝕量為3.1m。2010年至2015的分析結果中顯示山水海岸在此段期間全面呈現淤積的現象,整段海岸平均往海側前進14.8m。另以2003年至2015年間來評估長期的灘線變遷狀況,發現在山水海岸在12年間是屬於淤積的情況,整段海岸平均往海側前進15.3m,其中以X=250m處最為明顯。鐵線至五德灘線處大部分為礁岩地形,且由於其地理位置受波浪與潮流影響較小而多為淺水的潮間帶,以往昔的灘線分析技術較難定位出海陸間的乾濕交界線,另採用同一時刻的多光譜影像進行人工研判,針對可能誤判的灘線位置進行修正。圖2為鐵線-五德海岸2003、2005、2010及2015年四個時間點的灘線分析結果,結果顯示本區域四個時間點的灘線位置幾近重合,僅圖中矩形框線的三個位置有稍明顯的變化,整體而言鐵線-五德海岸段的灘線位置侵淤現象不明顯。

2.西衛、安宅

西衛與安宅海岸大部分為礁岩及人工構造物,其地理位置受波浪與潮流影響較小而多為淺水的潮間帶,以往昔的灘線分析技術較難定位出海陸間的乾濕交界線,本工作團隊另針對較難辨識的區域採用同一時刻的多光譜影像進行人工研判,針對可能誤判的灘線位置進行修正。圖3為西衛與安宅海岸2003、2007、2010及2015年四個時間點的灘線分析結果,結果顯示本區域四個時間點的灘線位置大多幾近重合,僅圖中矩形框線的四個位置有稍明顯的變化,其中圖4內A區經人為施工形成封閉水域,進而造成灘線辨識結果的差異;B區則為攔沙堤施工後形成的人工潮池;C區由於長突堤興建後而造成靠近堤頭處有灘線的變遷;D區位於安宅海堤旁,地形較淺但經由衛星影像分析仍有些許灘線變化。

選用C與D兩區2003、2007、2010與2015年四個時間點之衛星影像圖,旋轉平移至原點附近使整段海岸線能盡可能貼近x軸,以進行長期灘線變遷分析。圖4為C區的灘線變化比較圖,由上而下分別為各年度灘線位置圖與鄰近兩次灘線的變遷量分析,最後則為2003至2015年(共12年)間的灘線變遷量。圖中顯示2003年至2007年間僅有X=90m~150m有平均5m的灘線侵蝕。2007年至2010年則受北側突堤的影響,而有全面淤積的現象,X=95m~340m間的灘線平均往海側前進5.5m,其中又有X=150m~250m及靠近突堤的最北端較為明顯。2010年至2015年在X>330m處有些微灘線後退,平均後退量3.7m;X<130m處則有些微淤積,平均灘線往海側前進2.8m。2003年至2015年間分析結果顯示灘線變化情形類似2007年至2010年間的變化,故本段海岸長期變遷呈現淤積的現象,主要發生於2007年至2010年間,2010年後則呈現平衡的狀態。

圖5為D區的灘線變化比較圖,由上而下分別為各年度灘線位置圖與鄰近兩次灘線的變遷量分析,最後則為2003至2015年(共12年)間的灘線變遷量。圖中顯示在2003年至2015年間安宅海堤區段(X=50m至250m)無明顯變化,而X=260m處的安宅海堤轉角處(X=255m至275m)則都有些許淤積的現象,2003年至2015年平均往海側前進2.6m。X=300m至350m處在2003年至2007有些微侵蝕,平均後退2.3m,2007至2010則維持不變,然而2010年至2015年卻有淤積的現象,灘線位置平均往海側前進3.8m。另在X=350m至X=400m間則稍有淤積,2003年至2015年間平均往海側前進1.3m。

上述地點A與B是由人工構造物造成的灘線前進,地點C與地點D則維持穩定。除上述地點外,西衛與安宅海岸段的灘線變化幾乎維持穩定不變。在2003年至2015年的灘線長期分析結果中,本計畫區的灘線變化皆維持平衡狀態。整體而言,本段由於位處內海區域,在較少波浪與潮流影響的情況下,大多在近岸處形成穩定的淺灘地形,目前沒有明顯侵蝕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