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湖山水庫下游自來水工程 - 湖山淨水場水質處理及供水調度水源經營組

  發刊期數:第0246期/ 發布日期:106/09/29

隨著湖山水庫在今(106)年4月2日正式下閘蓄水,雲林縣進入供水新紀元,將由主要以地下水供水方式,逐漸轉換成以地面水方式供水,除帶來穩定充足的供水外,更可停抽地下水,達保育地水的目標。

  台灣自來水公司配合興建「湖山水庫下游自來水工程」,將湖山水庫集集攔河堰(豐水期時自南岸聯絡渠道取水)之水源聯合運用,供應大雲林地區公共給水。該工程計畫自101年開始興建,至106年完成,歷時6年,總花費經費130億元,主要工程包括原水導水管、前處理設備、湖山淨水場等(詳計畫平面圖),完整建構大雲林地區供水管網,為地區帶來穩定的用水保障。本文就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湖山淨水場水質處理過程,及供水調度情形。

一、水質處理過程:

水處理程序以取水、加藥、混合、膠凝、沉澱、過濾及消毒為主軸,至於淨水處理過程中產生之廢水或廢棄物,亦應妥善處理與處置以符合環保法規,故須就淨水與廢水分別擬定其處理程序。

(一)淨水處理

水源取自清水溪引入湖山水庫水庫水及濁水溪集集攔河堰之南岸聯絡渠道川流水。清水溪桶頭於豐枯水期間經湖山水庫沉澱後濁度約20NTU;濁水溪水源濁度為1,800NTU,經前處理設備,將原水濁度處理降至500NTU以下再送入淨水場。

1.原水調節池:淨水場原水分別取自濁水溪川流水與湖山水庫水,兩水源濁度差異大,原水進入場內後,先經原水調節池調勻貯留。

2.混合設備:經由混合池混合攪拌以破壞膠體及微細懸浮固體之穩定,再流入膠凝池。

3.膠凝設備:藉膠凝池內由快轉慢之豎軸膠羽機(變頻式),以串聯方式分三段攪拌膠凝,形成較大之膠羽顆粒加速沉澱。

4.沉澱設備:膠凝後之原水繼續流入傾斜管沉澱池,大部分羽顆粒在此沉澱;

5.快濾設備:上層澄液匯集於沉澱水渠後流入快濾池,進一步將沉澱水中之微細懸浮固體物去除,過濾水匯集並加氯消毒後流入清水池。淨水處理過程中,經由沉澱池處理後之出水濁度需達4NTU(含)以下,快濾池處理後之出水濁度:正常出水量為0.5NTU(含)以下,淨水處理程序如下圖

 

(二)廢水處理

淨水場廢水處理程序包括廢水之收集、貯存、濃縮、排放或回收及污泥脫水處理等……處理程序如下:

1.調勻池:快濾池之反沖洗廢水,以重力流方式排放至擬設之廢水調勻池。

2.沉澱池:貯留調勻後,再抽送至廢水沉澱池,經由廢水沉澱池沉澱後之上澄液回收再利用,而沉降之污泥則排入污泥池。

3.污泥濃縮池:為有效增加濃縮污泥之固含量及上澄液回收再利用,污泥濃縮池擬採二段式設置。

4.污泥曬乾床:經二段式污泥濃縮池沉澱後之廢水上澄液,採回收或排放並行,而沉降之污泥則排入曬乾床。

5.廢水排放與污泥餅運棄:廢水水質應依水污染防治放流水水質標準環保法規辦理,取得排放許可證照,而廢水處理過程最終產物為污泥餅,則依事業廢棄物處置。

二、供水調度策略:

湖山水庫集集攔河堰聯合運用之效益,係考慮原水條件、淨水場淨水處理能量及供水設施輸送能力等可能影響供水穩定性之各項因素後,統一調供,計畫區內各水源之條件及運用原則分述如下:

(一)「豐水期常態」時之水源調配

豐水期濁度時,將儘量取用濁水溪集集攔河堰水源,而湖山水庫將儘量保存於水庫中。

(二)「豐水期濁度」時之水源調配

湖山水庫水源優先供給湖山淨水場,並於集集攔河堰水源不足而無法滿足林內淨水場之需求時,才提供給林內淨水場。並視原水混濁程度決定前處理設備之出水量,當濁度大於1,800NTU時減量供水,濁度逾10,000NTU則停止出水,不足水源量由湖山水庫供給。

(三)「枯水期」時之水源調配(現有濁水溪水權10萬CMD)

為確保雲林地區供水穩定,區內仍留用小部分的地下水源作為備援水源,當集集攔河堰湖山水庫二水源無法滿足需求時,則啟動該備援地下水源因應。

藉由湖山水庫集集攔河堰水源聯合運用,配合前處理設備與及備援地下水源,大雲林地區目標年民國120年供水將得以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