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區域排水 棲地植生保育技術研究

  發刊期數:第0046期/ 發布日期:102/11/29

  近年來政府致力於排水設施環境營造及生態棲地保育工程,期能有效發揮其功能性及安全性下,兼顧尊重生物之生存權,維護與創造生物的多樣性需求,於排水整治環境營造時,利用植生配置與植生保育技術,建立區域排水區域棲地生態之機能。
  有鑑於此,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委託國立中興大學進行研究,藉由調查區域排水系統與環境之特性(摘錄如照片1)、護岸植生綠帶情況(摘錄如圖1)、滯洪設施周邊區域生態環境等相關內容,以瞭解區域排水環境營造規劃情形與設施植生配置問題,及所選用之植栽與周邊景觀設施情況,俾利提升區域排水周邊居民生活品質及土地利用價值。
  本項研究目前已提出第一年之工作成果,未來將陸續提出與水利工程相結合之植生保育技術成果及製作參考手冊。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在區域排水外來種問題防治部分,由於區域排水地區大多處於人為居住之環境,整治過後往往造成土地裸露,外來種植物容易順勢入侵,取代原生植物的地位。外來種植物分布強勢,往往壓縮原生植物生存能力與演替停滯,部分藤本植物甚至造成坡面覆蓋過度,常造成維護管理上的一大難題,研究建議進行綠美化作業,可減少使用強勢外來物種,如布袋蓮、大萍等植物,或是採用入侵性較小的物種進行綠美化,減少外來種侵略之問題,若區域排水環境內已有強勢外來種入侵,可規劃相關防治工作,盡可能避免其擴散到全區,而造成後續維護管理上的問題。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而對位於海岸地區型之區域排水植栽,由於受到環境因子的影響較大(如風剪、飛、鹽霧、感潮等),植栽生長速度較慢,且拓殖速度也較慢,研究建議可藉由輔助植生導入,改變環境微氣候,營造出生物適存之環境。質沙岸前期可輔助栽植耐沙埋之匍匐性草本植物或是藤本植物,並配合植生帶之使用,改善與鹽霧的影響,後續可進行海岸防風林的規劃;泥質沙岸可營造出合適紅樹林生長之泥質灘地,以增加濕地生態系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