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全洪程觀測驚險萬分的前世今生—向水文觀測員致敬水利故事集

  發刊期數:第0305期/ 發布日期:107/11/16

全洪程觀測驚險萬分的前世今生—向水文觀測員致敬

每當颱風來襲前,一般民眾的第一個直覺是「颱風天就是要待在家裡啊!外出很危險耶!」;但是這在經濟部水利署河川局一群水文觀測員腦海中的第一個反應卻是「颱風天,把握時機去作『全洪程觀測』」。天啊!在這世上竟然還有這樣的傻子?是的,從以前到現在就是有這樣一群帶著執著又有傻勁的水文觀測員,默默地在觀測每次颱風期間的河川高水位流量,甚至奉獻出自身生命也在所不惜。所謂「全洪程觀測」是「水文觀測」及水文資料收錄的一種,指的是觀測每次颱風期間的河川高水位流量,並掌握整個洪峰流量歷程的變化,為的是要建立河川基本水文資料及辦理河川規劃、研究及洪水預警模式等驗證的重要基礎資訊。

「全洪程觀測」既然是「水文觀測」的一種,身為水利人基於業務所需,當然是要責無旁貸地去進行觀測與資料收錄,不然所要的資料會憑空產生?在較早期,大概是20世紀的民國60、70年代以前,因為當時並沒有像現在有21世紀的廉價電子儀器作輔助,觀測方式還算是蠻原始的,就是在風大雨大的颱風天,觀測員站在橋上用浮標(之後用先進點的流速儀,至今河川中低流速的觀測還在使用)觀測河川流速,但是常伴隨著人身的高危險性及耗費大量的觀測人力,這種「全洪程人工觀測的驚險」相信有很多已退休的水利署老前輩都會有這樣刻骨銘心的印象。

  • 推動採售分離制度,疏濬作業井然有序,無坑坑洞洞情形

    設置於橋梁旁的河川水文觀測設施

水利署前副署長田巧玲回憶道,她一進水利局就在水利規劃總隊服務,當時規劃總隊必須負責濁水溪在內幾條重要河川的水文調查工作,因總隊長沈麟文及科長洪炳麟非常重視水文調查,所以颱風來時所有人員都被派出去守測洪水,連三位僅有的女性技術人員陳玉鏡、楊舒雲及她也不例外。記得當時她們被派去西螺大橋,因橋長約二公里,必須分成四組同時施測。而且因為流速快,必須使用300磅的鉛魚(約136公斤),所以每一組需5∼6人才能施測。兩個人負責推300磅鉛魚的吊車,一個人拉放鉛魚,一個人記錄,另一個人指揮量測。每次施測都需約2小時,又因為是全洪程守測,所以每一場颱風都要視漲退水的狀況量測3~5次。

田巧玲在規劃總隊時,她母親曾說:「別人颱風放假,你們為什麼在狂風暴雨的半夜跑出去?到底在幹什麼?」記得長官規定颱風全洪程測量時必須全員參加,所有人取消一切差假。但有一次居然發現他們那隊有一人未到。大家一邊量測一邊議論紛紛時,遇見有新婚禮車車隊開過來。當新娘車經過時,車窗搖下,看到請假的同仁坐在裡面,西裝畢挺的直說:「對不起阿∼對不起阿∼我今天結婚當新郎」。

當時她們女生量測洪水位時大都是幫忙紀錄。那時候沒有先進的工具,所以都用塑膠板及油性筆記錄。看似簡單的工作,但是風雨大時,感覺整座橋都像隨著水流飄來飄去,人穿著雨衣被大風雨吹打,要保持站穩都很難。記得有一次冒著強風暴雨花了兩個多小時量測完畢要收工時,有一組的紀錄突然被強風吹走,全隊人的臉都黑了,因為全段面量測不能少任何一段,少一段就意味著全部重來。其實他們守測西螺大橋算幸運的,有些同事被派去守過水橋才是險差,所謂過水橋就是大水來時,水流有可能從橋面越過,站在上面守測是何等危險可想而知,所以都是由經驗老到的能手為之。

有位目前仍從事水文觀測的觀測員也曾回憶說道:「在過去(約民國80、90年代)執行全洪程觀測任務時,心情總是非常複雜及忐忑,因為觀測方式危險度還是頗高且耗費人力,觀測員都是以手持式都普勒流速儀,站在橋梁上分段觀測河川流速後,推算各段通洪流量,並將各分段流量加總後得到總河川流量;過去觀測方式若遇上橋梁流失時,實難掌握橋上觀測員的安全性,因為整個觀測時間大多超過24小時,且需每組3人每12小時輪班觀測,在颱風來襲期間常有人力調配吃緊的情況。在觀測現場需每1小時或現場水位變化劇烈時,上橋量測河川流速及流量,觀測完畢後,仍需回辦公室整理及計算觀測數據,實在無法即時提供全洪程觀測的資訊。」

全洪程觀測作業是在如此驚險萬分的情景下完成,曾參與過的水利同仁到現在還是印象深刻且歷歷在目;但想到水文資料可以直接影響水利建設營運的成敗與效益,就感覺身負重責大任,也不會覺得辛苦了,一般民眾可能無法理解,但就像辦案人員沒有證據不能辦案,水利相關研究、建設及管理沒有水文資料也無從著手,而且水文資料的正確性可以影響水利建設的成敗,所以要為所有辛苦從事水文調查的水利人員致敬。

  • 兩套地磅管制管理畫面

    河川水文即時觀測系統

當你走過一座橋梁時,不妨停下腳步,看看橋邊附近是否有個小型太陽能板,循著太陽能板的電線,就可以看見水利署設置的雨量站或水位站或水位流量站或橋上扶欄的全洪程觀測設備。要是你膽子夠大,敢在颱風來襲時站在橋上,可去體驗一下早期觀測員在全洪程觀測的驚心動魄情境。隨著科技的進步,全洪程觀測也已逐漸朝向自動化邁進,透過架設在橋梁的整套水文觀測系統,利用自動化技術設備,將全洪程流量與水位的變化資料回傳,以精確掌握每場颱風的最高水位與最大流量,大大提升觀測期間的安全性及便利性。現在執行全洪程觀測任務,已不再是『危險』及『忐忑不安』的代名詞,而是展現水利署發展水文觀測技術的專業性、效率性及安全性的決心。

資料來源:

1.本文引自『回顧七十 前瞻永續-水利故事集』一書

2.整理自經濟部水利署前副署長田巧玲訪談內容。

3.整理自經濟部水利署水文技術組提供內容素材及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