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時域反射法於河川含砂濃度觀測之研發與應用

  發刊期數:第0050期/ 發布日期:102/12/27

相關圖片

  鑑於近年來土災害頻傳、水庫淤積嚴重,長期掌握河川濃度變化資料,作為未來規劃及強化相關水利設施之重要參據,已愈顯重要。

  由於國內河川濃度目前採人工不定時取樣分析,無法即時掌握主要泥運移時機,且颱洪期間觀測作業困難並具有危險性。雖然河川濃度觀測資料至為重要,但由於人力成本高,美國地質調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USGS)亦逐年減少人工採樣作業,積極評估以自動化觀測設備替代。因此,水利署自2006年起推動時域反射法(Time Domain Reflectometry, TDR)泥觀測技術的發展與研發工作。

  時域反射法技術,類似雷達設備,系統包含TDR主機(訊號發射器與接收器)、傳輸纜線及自製感測器等設備(如圖1),可發射並接收於傳輸線內之電磁波,其觀測原理主要係根據電磁波在不同介質下,有不同傳遞速度之特性,並透過理論分析及計算電磁波於水中感測器之走時,藉以推估河川水中含濃度。此一技術自2006年開始研究測試,內容包含感測器開發、訊號分析及濃度率定方法,至2010年進一步完成量測精度改善,其階段性成果證實TDR方法相對於傳統人工採樣,具有即時性、自動化及節省作業人力之優點,相較於其他自動化觀測技術,另有經濟、高維護性、高濃度觀測、不受粒徑大小影響等重要特性。相關成果已於國際期刊發表,為國際間首先提出利用TDR技術有效量測河川水庫濃度者。此外,2011~2012年期間則進一步完成現場量測實務問題改善,大幅提昇現場實務量測可應用性,現階段含濃度觀測範圍已可達1,000 ppm以上,對於重要的中、高濃度含資料能有效掌握。

  由於發展自動化即時的河川觀測技術已為重要趨勢,本署仍將持續精進發展TDR觀測技術,目前於全台各地區已建置五座觀測示範站,透過天然觀測場址之大量觀測成果回饋,調整觀測設備及適當之載具,藉此提昇觀測穩定性及準確度,使本技術更趨成熟,所研發技術目前已成功應用於水庫異重流觀測,圖2展示石門水庫於蘇力颱風期間的觀測成果,藉此高時間與空間解析度的觀測輔助水庫蓄清排渾之操作,以增進石門水庫的永續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