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環境教育課程「海客漁人」保育事業組

  發刊期數:第0545期/ 發布日期:112/06/23

今年度第一場環境教育活動,跟著2023年第一波春雨鋒面,我們來到了桃園市永安漁港旁的海洋客家休閒農業區,這裡擁有完整海岸線、藻礁、石滬與綠色廊道等特色資源,並且將客家-好客、傳承文化、生態永續做為環境教育推動主軸。究竟客家漁村的文化傳承與生態維護是如何達到環境永續的目的,就跟著我們一起看下去。

新屋綠色走廊,為一處綠蔭大道及濱海公路組成的4公里自行車環繞道路,雖然因為春雨鋒面來訪,使得海風格外強勁,但騎乘自行車於防風林道中,聽著老師解說防風林對生態與環境維護的重要性,也成為了避風遮陽的好所在,我們看到了沿海護土植物三劍客馬鞍藤蔓荊、濱刺草,能在臨海這樣惡劣的環境中還可以茁壯生長、更能達到保護沿岸土壤之功能。又去了石滬故事館,雖然來訪當天因為漲潮,無法親眼看到百年石滬,但石滬的捕魚原理及修補技術在故事館裡也可以充分了解,利用漲潮將魚群帶進堤岸退潮時就可捕獲受困的魚群,先人的智慧可是讓人佩服,且新屋的石滬是魚鱗型石滬,更令大家意想不到的是使用蚵的黏液來修補與製作石滬。

接著進入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美麗的中庭裝置藝術,聆聽訴說「在海的叮嚀聲中.誕生」,原來是希望透過海風吹可產生出海螺的聲音,但設計跟實際真的大不同,更讓我們知道大自然中的一切並非全是人為可複製,而建築物的美感設計融入海螺在沙灘的樣態,沒有老師解說實在看不出來,館內更有客家漁村捕魚之文化故事,令人了解當地傳統之捕魚方法,原來海邊客家文化農忙時做農閒暇時捕魚,對海客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最後大家一起來體驗魚丸DIY活動,讓漁獲變成魚丸的製作過程,用力摔打魚肉,產生筋性的過程,是需要大伙一起同心協力,不然時不時可會鍋碗紛飛、還會打到無力,最後再一一捏製成魚丸,進入滾水中煮熟,了解漁民為了將食材變成食物辛勞的過程,也讓顆魚丸更加美味鮮甜。等待魚丸熟成的過程中,來到牽罟漁寮,牽罟是一種與大海拔河的捕魚活動,”罟”是早年沙質海岸常見的捕魚方式,在早期漁船、網具都十分匱乏,透過簡易的漁網設置、居民齊心努力捕魚的過程中,展現客家漁村特有純樸的互助人文風情。在這今天的課程有合宜的氣候陪伴,環境知識學習中帶有文化傳承真意義,豐富了我們的一天並擁有美好的回憶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