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水資源策略以地表水為主,地下水為輔,於乾旱事件發生時,往往使用地下水補足用水缺口,降低缺水衝擊,然而地下水水資源並非無限制使用或具有快速恢復特性,為了能夠作為日後的資源開發、利用、管理及保育等參考依據,因此建置地下水分層觀測系統掌握各區域地下水水情乃為至關重要的工作。
由於地下水資源多在透水性良好的含水層中流動,而含水層種類大致上分為自由含水層與受壓含水層,自由含水層為地下水面之上無不透水層(水面即為地下水位),受壓含水層為含水層上下為不透水地層直接覆蓋,不同含水層的地下水位均不相同,且水質狀態亦有差異,地下水含水層位置示意圖詳圖1。
有鑑於地下水水資源重要程度,水利署(以下簡稱本署)自民國81年起即進行全臺地下水分層觀測網建置至民國97年止,其工作項目包含分期分年全台各地下水區分層觀測站井建置、觀測資料收集、地下水水文特性分析與整合管理資訊系統維運等,此後而至今仍持續後續觀測網的營運工作。目前本署現存地下水分層觀測井計有829口,觀測範圍包含臺灣本島及離島地區共11個地下水區並遍布於不同的含水層深度;此外,水利規劃分署民國107年起陸續辦理地下水無線傳輸設備建置工作,現階段已有797口地下水分層觀測井具無線傳輸設備可即時回傳觀測資料,其餘32口仍採用自記式水位計需定期派人至現場下載收取水位觀測資料,本署轄管之全臺地下水分層觀測井分布位置及數量詳圖2。
本署地下水分層觀測井主要觀測項目為各地下水區的分層地下水水位與地下水水質,水位觀測頻率為每10分鐘1筆的觀測資料,而地下水水質部分則每年度視情況針對各地下水區的指標觀測井與次要觀測井辦理水質檢測工作,上述觀測資料均已上傳至水利署水文資訊傳輸管理維護系統。此外,為確保所建置的地下水分層觀測資料品質,對於水位資料品保品管工作則於每個月均會透過「系統資料檢核」、「河川分署初核」與「水利署複核」等三個階段與工作流程來檢核所收錄的數據,水位資料檢核流程如圖3。現階段於觀測資料收錄與檢核已有獲得初步成效,但本署仍舊對於地下水資源管理上抱持著決心與毅力,持續精進不同地下水區的水位自動檢核功能,藉著逐步完成的水位即時觀測與系統資料自動化檢核,降低其所投入的人力成本,使所屬同仁能提昇工作效率且有更多時間與心力來服務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