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張育嘉健康講座:食安與營養人事室

  發刊期數:第0496期/ 發布日期:111/07/15

水利署於111年4月14日下午特別邀請國立金門大學長期照護學系張副教授育嘉,在臺中辦公區3樓第三會議室辦理專題演講,講題為「食安與營養」,除了現場參加同仁外,各所屬機關以視訊連線方式一同參與。

  • 張育嘉健康講座01張育嘉健康講座01
  • 張育嘉健康講座02張育嘉健康講座02

首先,張副教授育嘉表示,目前疫情正嚴峻時,疾管署提供最新數據COVID-19全球確診人數已破5億人口,台灣在防疫韌性排行算是資優生。外在防護的作為再多,惟內在免疫的提升才是最根本。透過生活習慣的改變,必需強化自己的免疫功能。不管COVID-19、疾病、病毒等等,當您面對強大病毒的威脅時不用太過擔心。如何強化自己免疫功能?有包括睡眠、運動、戒菸、少酒、飲食、情緒及舒壓等面向,整體改變及提升自己免疫功能。

  • 張育嘉健康講座03張育嘉健康講座03
  • 張育嘉健康講座04張育嘉健康講座04

今天的主軸在飲食與營養。均衡營養的議題,在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你的食物就是你的藥,正確均衡的飲食才是確保健康最重要的方法」。而所有的疾病都是從腸胃道開始的。請回憶您昨天吃了哪些?您平常最愛的食物前三名為何?西洋有句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這意涵著每個人的身體外在,取決於每日的飲食。均衡營養包含兩大部分:第一、我們必須吃各種的營養素,而且吃到足夠量的營養素;第二、我們吃的量及消耗的量有沒有平衡?若沒有平衡就沒有達到良好的機制。

  • 張育嘉健康講座05張育嘉健康講座05
  • 張育嘉健康講座06張育嘉健康講座06

國民健康署2018年公告,每日飲食指南,人體需要的營養素有六大類: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及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每一個人會有自己適合的份量以及所需的營養素,人體就像是一座大型工廠,各個器官必須依靠各種營養素才能運轉順利。在六大類食物中的每類食物提供不同的營養素,每類食物都要吃到,才能達到均衡。人類所需的營養素分為三大類:第一類巨大營養素;第二類微量營養素;第三類是植化素。吃太多或運動量不足會引起代謝症候群,當攝取量大於消耗量時,便會形成脂肪儲存在體內。與代謝症候群相關的疾病包括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疾病,占所有死因的3成以上。因此,健康的飲食原則,應依照個人年齡、性別和活動強度,找出合適的熱量需求及建議份數。個人熱量需求,簡單的熱量計算方式:輕度工作/運動者:體重*30;中度工作/運動者:體重*35。為了避免攝取過多的脂肪,衛生福利部建議國人要盡量按照豆>魚>蛋>肉的優先順序選擇食用此類食物。

這幾年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在食品製備、烹調及儲存過程中需注意五個食品衛生安全原則,第一新鮮;第二清潔;第三生食、熟食分開處理;第四徹底加熱;第五注意儲存溫度。如何判別偽劣食品,防範「七字法」:即防「艷、白、反、長、散、低、小」,對食品過分艷麗、不正常、不自然的白色、防反自然生長、少吃保存期限過長、散裝食物、價格上明顯低於一般價格的水準、要提防小作坊式加工企業的產品。

張教授演講方式,將生活知識及常識用簡單的方式教導,淺顯易懂非常實用,不僅可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也從中學習很多知能識,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