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慈馨兒少之家參訪心得-施比受更有福土地管理組

  發刊期數:第0555期/ 發布日期:112/09/01

位於臺中市東區「慈馨兒少之家」,這是由財團法人臺中市私立慈光基金會所設立的機構,以安置3-13歲「智能健全」、「父母雙亡」或「被遺棄、無親可依」、「家庭發生重大變故,致無法正常生活於其家庭」、「依法應予安置保護」等的兒童為對象。

藉由教會安排參訪,出發前想著會看到的「育幼院」場景,會是一片矮牆,牆內有一棟老舊的二層樓房,院內還有一棵大榕樹的畫面。但,映入眼簾卻是一棟在都市中的大樓,出乎我意料之外。接著由熱情的工作人員,包括兒少之家的主任及同仁引導進到家園內,介紹基金會和兒少之家以及少年家園的緣起、理念以及整個基金會的發展歷史及未來展望。

從停車場來到接待區,再進到簡報室的空間,感受到「乾淨」和「整潔」,同仁說這都是小朋友們自己打掃的,真是令人驚訝。接待的三位工作同仁都很年輕,親切的熱情引導,專業堅定的介紹和回應。可見,老師及同仁一定身教重於言教,相信他們就是小朋友們眼中以身作則的最佳榜樣。

主任簡報的同時,在我心中一直浮現著「孤兒院」小朋友的刻板印象,都是從電視劇或是新聞媒體中所得知。聽著他們的故事,許多畫面歷歷浮現,在看到小朋友時,真的感到「好可憐」、「好心疼」!小小的年紀,思想和行動能力都還不具備的時候,就要面對來自於父、母親以及身、心、靈的迫害和壓力。

近日新聞中,有幾則青少年與家人和師長因管教而發生的不幸事件,令人震驚不可置信?想到育幼院中這些高風險的孩子們,在這裡的教養是不是會更艱鉅更險惡?因此,對於兒少之家的工作同仁我充滿了感佩和敬意。相信每個人都有「愛心」,側隱之心人皆有之,但能夠持續不間斷的付出愛心就不簡單,而簡單的事能夠重複做就更不簡單了。特別對於在育幼院服務能超過15年的資深同仁,感到敬佩。

簡報結束後,主任和同仁帶領我們參觀家園內其他空間規劃和設計,大部分都是同仁和孩子們一同構思一起完成的,主任特別強調「做中學」、「錯中學」,讓孩子們參與,大人們陪伴。從主任的介紹和影片分享中,看見「孤獨」會造成孩子們在人格特質中非常大的一塊陰影,進而讓人感到空虛、失落,甚至是絕望;而「陪伴」則是那柔和的光和風,讓人溫暖讓人愉悅感到希望,而孤獨的感覺就會逐漸消散。

之後,來到附近路程3分鐘的「少年家園」參觀,因著兒少成長之後,身心均未健全,尚無謀生能力,且無法與社會接軌,還是需要有另一個機構來銜接,因此有了「慈馨兒少之家」。此棟建築,內有「諮商所」、「舞蹈室」,甚至成為「投開票所」等空間,主任期盼少年家園也能為在地社區來服務,讓大家共享共好,一起成長一同健康。

看見7樓的室內籃球館,為孩子們感到開心,有個不怕風雨可以跑跳運動的場館,孩子們的體力旺盛,正值青春年少之際,這個空間可以讓他們盡情揮灑,因為連牆面都由孩子們自己佈置自已繪畫。生活輔導員和志工老師及同仁們透過方案執行及生活情境培育少年的「自主力〜有本領、社會力〜得人疼、生涯力〜有夢想、發展力〜有志氣」等四大能力,期盼少年未來能夠返回原家生活,或回歸社會自立生活。

參觀完之後回到原點,主任接受大家的提問和回饋。某位老師提到「教育才能脫貧」,人生唯二不能等,即「行善」與「行孝」。這正是基金會正在做的事,雖然社會中,還是有許多無法救助到的角落,但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讓我想到了「撿海星的小女孩」的故事,讓我們即時的行善。

而另一位老師目前正在推展「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的「愛的書庫共讀」計畫,也捐贈書籍給兒少家園的圖書館,希望透過基金會的免費借閱收到更多套書,以供小朋友因著閱讀而歡欣,因著共讀而共好。

現今社會中,一些有家的孩子,即使家庭失和、父母離異或是種種不堪的家,雖然不完整,但終究是有一個「家」。但,這裡的孩子是「有家歸不得」或是「無家可歸」的情況,令人深表同情。在看見社會大眾和兒少之家的同仁為著孩子們所付出的,令人深深感動和鼓舞,相信這些的工作如同在「撒種」,將來會成長茁壯,結出許多的子粒、果實,生生不息,永續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