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馬太鞍的巴拉告 恢復河川生命力第九河川分署

  發刊期數:第0582期/ 發布日期:113/03/08

花蓮溪上游河段的光復地區,住著世居在馬太鞍濕地的阿美族人,傳承與自然共存的傳統智慧,在不竭澤而漁的原則下,設計出一套捕魚蝦的陷阱網,在阿美族語中稱為「巴拉告」(Palakaw),意思是「讓魚棲息的池塘」。

巴拉告採用自然素材,幫魚蓋三層「公寓」,供牠們棲息繁衍。通常最底層鋪設一整排中空的大型竹筒,讓底棲性魚類如鰻魚、鱔魚、土虱等棲息;中層是成捆九芎樹枝,讓小魚小蝦出入;最上層再放空心竹筒,才是溪魚的住處;最後水面要覆蓋檳榔葉,擋住部分陽光,讓魚蝦住得安心。每個池塘都與主要溪流有進出水口相通,可以讓魚蝦自由出入及棲息。巴拉告放在這個水池中,一段時間後,阿美族漁夫移開九芎就可以網撈漁獲,阿美族人捕魚的原則是要吃多少才捉多少,因此只要一次的生態環境營造功夫,就能有吃不完的魚。

巴拉告之前記載於國小課本及國家文化記憶庫,現在透過前瞻水環境「水與環境」的完成,真實的在花蓮溪大同堤段河川內落實,每年當地的原住民聚落發展協會邀集國小學生、NGO及鄉公所等單位,在花蓮溪教導小學生設置巴拉告,經過一段時間後再進行捕撈,並教導烹煮當地相當具特色的石頭煮魚及野菜料理,一起在花蓮溪河川內享受著豐收的美食,耆老們開心的說著這就是我們小時候生活的水環境,現在真的回復了,真的很有親切感及意義。

下回來到花蓮光復地區,除了光復糖廠吃冰外,也可進一步體驗原鄉部落文化,體驗古早捕魚法,享受石頭煮魚及野菜風味餐等傳統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