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
氣候變遷已經到來,各種嚴峻衝擊與溫室效應的影響日益明顯,已非靠人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所能立即
改善,如何透過社會與經濟發展模式的改變,使人類能夠適應
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影響,在極端氣候與暖化效應下持續謀求生活發展與減緩同等重要的調適策略,已成當前各國政府為因應
氣候變遷效應研議對策的考量重點。而「國家
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目標在於提升及健全台灣面對
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以降低台灣的脆弱度,建構能適應氣候風險的永續臺灣願景,調適策略有二大思維,以強化及預防兩種角度思考,降低
氣候變遷的衝擊。
因此
水利署推動「因應
氣候變遷防
洪水利設施跨域加值之研究」計畫,以活化空間與跨域加值之策略提升防
洪水利設施功能,期透過創新思維及有效財務規劃方式,整合型開發計畫,從規劃面、土地面、基金面、審議面等多元面向,將外部效益內部化,提高防
洪水利設施之自償性,以符合101年度行政院核定「跨域加值公共建設財務規劃方案」,挹注公共建設經費及籌措未來營運財源,減輕政府財政負擔。
因應
氣候變遷及臺灣地域特性,近年常見複合型災害之發生,跨域加值方案之提出,則可有效作為未來應對複合型災害之公共建設整合評估,故於案例蒐集時,須考量跨域加值方案之多面向特性,包含跨時間、跨區域及跨領域,另也由於方案多具創新整合模式,更出現跨財務、跨部門及跨能源之特點,因此,整合相關概念蒐集國外相關防
洪水利設施活化及跨域加值案例。
|
|
圖2 日本高規格堤防填土緩坡示意圖 |
圖3 丹麥雨水防洪極限運動公園區域範圍示意圖 |
經初步探討國外相關成功案例,如日本
高規格堤防來看,1995年1月近畿地區發生地震規模為7.2的阪神大地震,酉島
堤防沉陷與
護岸破損,長度約2公里,遂此,日本政府展開復舊工程,包括臨時
堤防與地盤改良,並於1997年提出「
高規格堤防」對策,於沿岸市街地以填土方式塑造緩坡地(1:28.2的傾斜度),採既有堤線後退方式,利用
堤內公有土地或道路用地,將
堤防培厚使堤寬為堤高之30倍,並配合
堤內之
土地使用,更新
河岸旁老舊都市。其特性包含防止
堤防潰決之重大淹
水災害、加強親水空間及避難空間、整頓市容
改善老舊居住環境、列為國土交通省及地方政府共同事業降低建設費用等。
|
|
圖4 丹麥雨水防洪極限運動公園活動情形示意圖 |
圖5 河岸綠色露營區SWOT分析圖 |
另外一個國外案例為丹麥雨水
防洪極限運動公園,由羅斯基勒市、景觀設計師及當地公共建設單位進行全面之整合規劃,將長約50公尺,深度約60至90公分之蜿蜒
排水渠道,結合滯洪設施進行極限運動公園之設計,園區內除有各項極限運動場地設計,包含直排輪、滑板及特技腳踏車等,更規劃了烤肉區、休憩區及步道,整合社交及運動等多功能空間,成功獲得廣泛之民眾參與。
防
洪水利設施有許多空間閒置,再以不影響人民生命財產及水利構造物安全下,應加以利用及強化功能,因此
水利署探討
河岸綠色露營區及綠能河堤等活化與跨域加值利用方式進行可行性評估。
於防
洪水利設施活化之策略下,規劃利用閒置之
河川用地,建置多功能露營區,以創造公有閒置空間之多元功能應用及土地低密度開發為原則,透過「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之推行,降低政府財政負擔,提高民眾參與,力求活化之最大效益。此方案除有效增加實質收益,於良好的規劃及政策推行下,更有機會提升臺灣國際知名度,達到
河岸綠色露營區多元利用之目標。
另於防
洪水利設施跨域加值利用方面,因應
氣候變遷所引發之極端氣候現象、全球暖化及能源危機,致使全球於建設各大工程時,皆將降低
碳排量納入重點考量,
再生能源之發展亦成為全球發展趨勢。考量臺灣擁有成熟的太陽光電技術,且位於亞熱帶地區,太陽能資源豐富,以及太陽光電模組可因地制宜靈活設置之特性,規劃運用
水利署既有之防
洪水利構造物及
河川用地等,建置太陽光電系統,並整合現行政府推行之「陽光屋頂百萬座」計畫及「電能躉購制度」(Feed-in Tariff, FIT),以3大保證吸引民間投入,包含保證購電20年、保證併聯及合理利潤。
|
|
|
圖6 華中露營場配置圖 |
圖7 華中露營場環境照 |
圖8 光電遊憩城淡水客船碼頭太陽能板 |
在確保防
洪水利設施防災
減災功能安全無虞之原則下,藉由擬定創新跨域加值計畫及多元應用策略提升
水利署相關設施或空間實質效益為未來趨勢,其收益亦須透過管理、分配及合理運用等方式,使收益確實挹注至
水利署未來建設預算。且因跨域加值推動之整體策略以因應
氣候變遷為前提,除上述收益外,亦可望促進相關產業推廣,增加就業機會,並帶動周邊土地發展,其低度土地利用、低
碳排、低污染等特性,更使其符合永續發展之精神,相信在
水利署之努力下,防
洪水利設施之作為將邁入嶄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