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9月的第四個星期日-河川日的思索張炎銘先生

  發刊期數:第0146期/ 發布日期:104/10/30

  9月的第四個星期日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河川日」,我國從2006年開始也比照而有「臺灣河川日」的活動;但最初考慮世界環境日(6月5日)及水利節(6月6日),暫定的河川日也是6月6日,最近幾年則與世界接軌,漸漸轉移至9月辦理。

  河川日要本土化或與世界接軌各有利弊。有人主張河川日應該配合「水官」生日的農曆10月15日,那時已沒有颱風豪雨的侵擾,汛期也結束,辦起相關活動比較不會心餘力絀;但更多人力主全球化,況且固定在星期日,大家時間較方便,也能擴大參與。

  河川日在哪一天或許不重要,但愛護河川的心卻該是一樣的,只是整治河川的方法應該因地制宜而有不同。
河川日
  一些人看了國外的美麗河川,就要求政府比照,要拆除堤防、還地於河,卻沒設想到臺灣獨特的水文、地文環境。臺灣河川不但源短坡陡、含沙量高,而且流量豐枯懸殊、性質上偏向野溪河川地也已高度利用,若不要有高強度的堤防,則堤距要更寬、堤身斷面要更大,這在蕞爾小島的臺灣,尤其都會地區,是不切實際而難以執行的。

  早期,不管政府或民眾都把河川當成排水溝或垃圾場,不但恣意丟棄廢棄物,甚至堂而皇之設立垃圾場,我們也因此付出慘痛的代價,除了耗費巨資清除河床下的垃圾,到現在水質汙染的情況仍不能完全改善

  其實,臺灣的河川非常美麗,上游多有高山、美瀑、神木,下游則有溼地、夕照。淡水河開闊壯麗的微風運河、大安溪氣勢磅薄的地震峽谷大甲溪落日餘暉的高美濕地北港溪渾然天成的鰲鼓溼地曾文溪展翅飛翔的黑面琵鷺、高屏溪溫柔婉約的河濱公園、秀姑巒溪活力四射的泛舟活動,都非常值得大家去親身體會。河川日

  臺灣的河川受限於自然條件,河川難以行舟或推展水上活動,河岸也許只能闢建河濱公園、自行車道、球場供大家使用、親近,而且還要時時擔心遭洪水的破壞。但至少,每位國民應能不亂棄垃圾、不亂排廢水,能更了解自己的河川,更來關心這些臺灣的臍帶。



【補充說明】水官與大禹:水官是道教「三官大帝」之一。三官大帝,是天官、地官、水官,閩南語稱「三界公」,分別掌管天庭、地府與水域,三位神祇的生日分別為上元(農曆1月15日,也是元宵節)、中元(7月15日,也稱鬼節)、下元節(10月15日)。大禹則被尊為水神或水仙,不是水官,生日經考證為國曆6月6日(參考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