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龜重溪治理與管理並重 防洪需求及自然保育兼顧第五河川局

  發刊期數:第0155期/ 發布日期:105/01/01

  龜重溪原名十八重溪,發源於曾文水庫西方西烏山嶺山列北端之李子園山(大獅嶺),屬急水溪三大支流之一,於集水區上游丘陵地形影響,河道顯著呈掘鑿曲流之勢橫斷於嘉義丘陵上游主要支流鹿寮溪,其發源於流域東南側凍腳間山澗,於東原南側匯流入龜重溪下游流至尖山埤水庫,地勢漸行開展,旋即流進嘉南平原地區,並於柳營區太康里北方注入急水溪

  龜重溪主流長約31.5公里,流域面積約112.44平方公里,河道於二重溪橋以上之中上游河段及其支流均屬坡陡流急之山地型河川河床坡降約1/120;於二重溪橋下游河道出谷後因挾帶大量土石,且河道變寬,坡度漸緩而形成沖積扇河床坡降約在1/850~1/1,200之間。流域位置北鄰急水溪本流及其支流六重溪流域,東、南與曾文溪流域相接,行政區域轄屬臺南市東山區及柳營區,人口總數約2萬7千人左右,土地利用以農業為主,主要聯外交通為國道3號、省道台1線等,詳流域位置圖。

 河川治理基本理念

  本治理河段中上游及其支流受限於兩岸山勢影響,坡陡流急,河道出谷後因挾帶大量土石,且河道變寬,坡度漸緩而形成沖積扇,地勢平緩,中下游部分河段雖有防洪工程束導,颱洪期間受洪水影響,河道水位高漲,漫淹兩岸高灘地,並影響兩岸排水,其治理方針以盡量不違反河川自然穩定平衡趨勢為原則,採「下游整治,中、上游管理」之方針,在發揮河川排洪功能下,儘量維持現況之地形、流路及河性之自然水流,並加強河川管理,達永續利用之原則。
龜重溪上游 龜重溪下游

  下游河段自忠義橋(斷面28)以下至與急水溪匯流口以河道治理為主,將洪水範束於河道內以保護鄰近村莊聚落免受外水威脅,另配合河道通洪斷面之維護以維持河道通洪能力。中、上游河段則以河川管理為主,以維持河川之自然穩定,僅針對局部易沖刷或邊坡崩塌之河段進行局部保護。

 計畫洪峰流量及治理措施

  計畫洪峰流量(約50年重現期距洪峰流量)龜重溪起自茄苳橋240CMS至與急水溪匯流口1,235CMS、鹿寮溪起自雙溪橋280CMS至出口475CMS。

  龜重溪下游河段因人為活動發展密集,兩岸聚落、工廠及農田等保護對象多,故兩岸以築堤禦洪為主,河道維護為輔,除現有之防洪建造物外,擬再建堤防約18,500公尺及護岸6,000公尺。上游河段為河谷地形,河道兩岸地勢較高,洪水多束範於河谷內,採河川管理與維護為主,取代傳統治理工程措施,以維持河道之自然穩定及正常機能為主,確保自然資源之永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