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08年9月14日-辛樂克(SINLAKU)颱風、后豐斷橋及海棠(HAITANG)颱風張炎銘先生

  發刊期數:第0155期/ 發布日期:105/01/01

  2008年9月9日2時,辛樂克颱風在鵝鸞鼻東南方930公里海面形成,這個颱風後來改變了廬山溫泉區的命運,也導致交通部公路總局局長請辭、水利署署長被監察院彈劾的後果,最後署長雖不被懲戒,但也因此離開水利署到經濟部。

  中央氣象局是在9月11日8時30分發布海上颱風警報,接著在12日5時30分發布陸上颱風警報,颱風侵台路徑2,於14日1時50分於蘭陽溪附近登陸,隨後豪雨重創中部地區,塔羅灣溪集水區降雨量1,088毫米,新增崩塌地96公頃,大家在電視上眼睜睜看著河畔的綺麗飯店倒塌,還有公主小妹飯店傾斜、廬山賓館、玉池飯店等嚴重毀損,共有36家飯店一樓遭洪水沖蝕或土石掩埋,單是南投縣府觀光災損就達1億7,500萬元,廬山溫泉區遭受有史以來最嚴重災情,後來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研判廬山北坡母安山在豪雨、地震時可能整個地滑,考慮安全因素,導致南投縣府在2012年5月31日公告廢止廬山溫泉區

  辛樂克颱風不僅造成廬山溫泉區飯店倒塌、豐丘山崩等災情;還造成連接豐原、后里的后豐大橋斷橋,公路局封橋不及,造成轎車、計程車和休旅車等3台車輛隨斷橋落入溪中的慘劇。此次颱風共造成14人死亡、7人失蹤,農損約9億元。

2008廬山溫泉區遭土石掩埋區


  后豐大橋原就屬「危橋」,行水區的橋墩原預計2008年底重建,然而因當時鋼筋價格飛漲,致無廠商投標。辛樂克颱風來襲時,大甲溪溪水迅速暴漲,14日19時公路局人員封閉該橋往豐原的南下路段,但往后里的北上方向還未來得及封閉,就發生斷橋。

  監察院調查大甲溪后豐大橋斷橋事件後,認為:行政院、交通部、經濟部水利署、臺灣自來水公司未能切實辦理河川治理與橋梁保護,導致后豐大橋斷橋人亡慘劇,通過糾正案。

  除糾正案外,監察委員也因斷橋提出彈劾案,追究經濟部和交通部責任。監察院審查會認定,經濟部水利署署長執行河川管理不確實,違法失職事證明確,通過彈劾;而監委也一併提案彈劾前公路總局長,結果卻未過關。民眾都奇怪:橋斷了,公路首長不必彈劾(因已請辭),卻要水利單位扛責的奇怪結果。

  我與監察院的某調查官因此案打過交道。他認為維持河床的穩定,讓河床不沖不淤是水利人員的責任,否則要專業的水利人員幹嘛?乍聽之下,話是不錯,但在臺灣,要維持河川穩定,只能說那是水利工作者的最高目標與最極致的理想,而不是簡單而可預見的成果。因為臺灣地質年代輕、地質脆弱,又位處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造山運動仍持續進行,加上颱風豪雨侵襲、集水區崩塌嚴重,河川的來源源不絕,而來量又不固定,形成辮流河道,治理上可說非常困難。雖然水利單位依據「跨河建造物設置審核要點」審核橋梁是否允許設置,但其目的是確保橋梁不能影響河防安全,而不是保證橋梁安全。橋梁安全應是建造單位的責任,橋梁設計本就該考慮河性,不能因斷橋而責怪水利人員治理河川「不確實」。後來彈劾案雖通過,但移請公務員懲戒委員會議決的結果,最後還是不予懲戒,雖還了水利人員公道,但署長還是因此颱風離開水利署
 

后豐斷橋,資料來源:交通部公路總局


  除此次斷橋外,2005年7月18日侵台的海棠颱風也造成楓港大橋斷橋。這個在7月12日8時於磺島東方海面形成的熱帶性低氣壓,侵台路徑3,海棠颱風所帶來的強降雨,幾乎多集中在高屏溪八掌溪濁水溪曾文溪等地區,根據水利署統計,颱風期間前20大雨量站,累積雨量全都破千,屏東尾寮山、高雄御油山及屏東上德文等3個雨量站更是超過2,000毫米。此外,颱風侵台期間降雨延時24小時的雨量,破千雨量站幾乎都發生在高屏溪流域,顯示此次颱風累積降雨多集中於南部及東南部地區。

  海棠颱風造成楓港溪上游雨量暴增,沖刷堤防,造成破堤,而楓港大橋為恆春半島、台東地區的聯外孔道,橋斷,使恆春半島成為孤島。

  除楓港大橋外,海棠颱風還造成部分地區淹水,多處道路坍方。全台有12人死亡、3人失蹤,農漁牧損失逾48億元。

海棠颱風路逕圖,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


  造成斷橋的颱風很多,辛樂克颱風後我曾在聯合報發表「不落墩,助防洪」的看法(如附錄六),證諸後來莫拉克颱風造成斷橋更是嚴重,後來橋梁新建、改建都已儘量採取不落墩、少落墩的作法。

  而即使不是颱風的平常日子也可能斷橋,2000年8月27日下午3時,橫跨高屏溪的高屏大橋在22號橋墩處突然下陷而斷裂,造成22人輕重傷。

 


 

【補充說明】跨河建造物設置審核要點:該要點原於2003年3月3日由經濟部訂定,主要為維護河防安全,依河川治理目標,受理中央管河川區域內申請興建、改建或修復各種跨河建造物的相關事宜,後於2010年1月19日修正為「申請跨河建造物設置注意事項」,2012年9月7日再修正為「申請施設跨河建造物審核要點」。


 附錄六、不落墩助防洪

  后豐大橋因辛樂克颱風來襲、大甲溪水湍急而崩落,造成用路人死亡、失蹤的慘劇。據交通部資料,全台危橋不少,政府原已打算投資15億元,在明年底前要修繕188座,其中有50座要拆掉重建。個人認為,拆掉重建的橋梁應儘量不落墩於行水區內,不但可保障橋梁安全,對防洪亦有幫助。

  后豐大橋的崩毀,主要是河床的沖刷造成橋墩基礎裸露,有人認為是河川石採取或是石來源短缺所致,但橋墩屹立河中,自然水理現象就會造成橋墩周圍沖刷現象,也因此橋墩通常都要有蛇籠或其他固床工保護。但工程措施實在難抵萬馬奔騰的大洪水;以后豐大橋為例,興建至今不到20年,就必須常常監視、維護。此次,后豐大橋亦有專人監看其情況,可惜封橋慢了一步,令人扼腕!

  但並不是只有基礎沖刷才會造成橋斷。淤積的河床,不但造成通洪面積縮小,而且浮木、雜物甚至貨櫃(基隆河的例子)卡住橋梁,也容易造成斷橋。因此,橋梁興建單位造橋前必須向河川管理機關申請,由管理機關評估其橋墩壅高水位是否影響防洪?設計橋梁底高是否足夠?至於橋梁安全,仍是建造單位的責任;但建造單位通常少考慮到台灣河川的不穩定,而較多考慮經費、工期。台灣某些河段橋梁甚至太過密集、橋墩太多,而確實影響了防洪

  橋梁不落墩並非難事。懸索式橋梁跨距可超過一公里,如舊金山金門大橋、日本明石大橋、中國潤揚長江公路橋等。台灣在這方面技術、經驗或較欠缺,但是否可引進國外工程團隊?或者利用長跨距鋼拱橋,一個跨距可達200公尺,以后豐大橋長640公尺為例,只要落墩2、3處即可,可大大減少橋墩對河川水理的影響。

  橋梁不僅是溝通兩岸的工具,有時還是令人矚目的景點。建議爾後危橋重建或橋梁新建,應儘量不落墩、儘量注重美觀設計,而不要只是考慮經費與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