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1932年10月14日-白冷圳通水典禮張炎銘先生

  發刊期數:第0160期/ 發布日期:105/02/05

  西元1932年10月14日白冷圳舉行正式通水儀式,從此「大南庄蔗苗養成所」830甲的蔗苗田獲得充分而穩定的水源灌溉,也促進了後來台中市新化地區的繁榮。


  這件臺灣中部的重大水利工程,是由日本總督府技師磯田謙雄負責完工的,這位日本水利專家因此名留青史,是除了興建烏山頭水庫八田與一、建造林邊溪上游二峰圳的鳥居信平、防築宜蘭河堤防的西鄉菊次郎、建設臺灣自來水系統的濱野彌四郎之外,在2013年被立銅像紀念的日本人,他也被尊稱為白冷圳之父。


  白冷圳是從白冷台地(天輪發電廠對面)為進水口,將大甲溪豐富、乾淨的水源克服水頭損失後,送水至圓堀(或稱圓崛口)分水,1928年(昭和3年)12月開工,1932年5月完工,全長約16.601公里,鑽山越河,有隧道22座(共7.2公里長)、14座渡槽,最特殊是採用三個倒虹吸工橫跨溪流,其中第二座在抽藤坑,長346.9公尺,利用22.6公尺的地形高差,形成凹下的壯觀曲線,所採用的鋼管口徑1.22公尺,厚度12厘米,全部由日本製造後進口臺灣,當時耗資104萬日圓(約當2001年的12億新台幣)。

圓堀(或稱圓崛口)分水 倒虹吸工橫跨溪流

  倒虹吸如同一條倒置的彩虹,美麗又壯觀,921地震受損後,除原管修復外,另建一條,二條長龍盤據山坡,綠色的是舊管,油漆後看起來較新,新的藍管反而較舊,2001年時民眾票選本倒虹吸管為台中縣歷史建築十景中第1名,也名列全國百景第26名。


  新社地區居民自921地震後,有感於白冷圳的重要與貢獻,組成「白冷圳促進會」,與台中農田水利會合作,在每年10月選擇一天,自發性、做義工為白冷圳清淤(並沿用日語「做公工」),而台中市文化局也在10月舉辦「白冷圳文化節」,白冷圳可說已成新社的文化代表。


 

【補充解釋】水頭損失head loss):管路系統中由於管路摩擦、方向改變、管徑變化、各種開關閥類、接合分歧、進出口等都會造成能量損失,通稱為水頭損失。也就是說利用重力輸送流體,必須進口高程(總水頭)扣除水頭損失後其位能仍大於出口端,方能利用重力運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