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口述歷史-馮鍾豫前主委談「石門水庫」專案報告

  發刊期數:第0200期/ 發布日期:105/11/11

相關圖片主題:石門水庫
受訪者:馮鍾豫前主委
時間:2009年1月19日上午10時~12時
地點:桃園縣龜山鄉舊路村長青路2號,長庚養生村
訪談人:李宗信、顧雅文
逐字稿整理:林亨芬

水的問題
  每個人都必須有水喝,不管富人或窮人。富人花錢買水沒有問題,窮人的話,即使買不起也要設法供應,這是水利工作的一個問題:盡量讓能負擔的人在合理的範圍負擔,而讓負擔能力弱的人能有生存空間。這不僅是一個經濟價值的問題,而且牽涉到每個人生存權利。隨著人口的增加、用水增多,取得用水的負擔越來越重。如果觀察1950年至今五十多年來(按:指訪問當時)水的供應情形,可以說主要的變數在於人口的增加。對固定、有限的資源而言,人口的增加是非常嚴重的。在台灣,50、60年代的人口大約六百至八百萬,現在則是兩千多萬,但是自然界水的來源還是依舊。人多會佔據水的空間、利用水的空間,造成嚴重的水問題;除了缺水之外,水害出現頻率也增加。如果從這方面來看水的問題,可瞭解到幾十年來問題日益嚴重,而且好像永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在1950年代,建設石門水庫主要用於農田灌溉,那時水力發電所供應的電力與今日相比只是一小部分,供電的條件也與今日不同。五十年來,對水不足、水害的防治、水環境的保護(如水污染處理等)等問題,都曾努力去解決。
石門水庫規劃委員會的規劃工作
  1950年代,經濟部有水利司,省有水利局、自來水事業處,縣有水利課,民間有農田水利會。50年代的經濟情形與現在差別很大,大家都沒錢、政府也無外匯,糧食不足,必需向外國購買,在外匯短缺的情形下,想辦法自給自足,因此盡力擴充農田水利,提昇效率;就想到能夠增產糧食的南部嘉南平原及北部桃園地區,擴展這兩處農田水利事業,增加糧食產量,最後選擇先發展北部。由那時幾個水利機關聯合,成立「石門水庫規劃委員會」,包括了水利司、水利局、建設廳自來水事業處、及台電公司的代表工作人員。
  當時主要想在淡水河支流大漢溪上游建一座水庫,發揮儲水功能,增加乾季可用水量,供發電、灌溉;所以調用水利局與台電公司的人為主,在中壢鎮工作了一年,收集水文資料、電力資料,那時比較少去考慮環境問題,研究自然水源,及如何供應農田灌溉、發電、自來水等用水。如灌溉是在春季雨水少時要增加供水,自來水則是一年到頭都有需求,要研究如何依需要情形來調節,使水庫能供應大家所需用水。台灣一年中降雨集中在夏季,有雨的時候水量很大,沒雨時水量很少;水少時大家都不夠用,水多時卻又有害;石門水庫要把太多的水存起來,留起來到水少時用。水庫蓄放有一定的規則,經過研究後定出,要顧及農田、水力發電自來水的供水,及對水害的保護。
  規劃一個水庫的目標是要提出一項可行的計畫,盡量滿足社會各方面的利益。建設水庫當然有投資成本,運轉水庫則有效益,估算成本、效益看計畫能不能、值不值得做?是否能收回成本?這都是在一年的規劃中需要研究的問題。研究一年,提出計畫報告,經政府同意,經過經濟部、行政院核定後,也希望美援能同意撥款協助。美國和我們曾為成本計算採用的利率爭執,因為我們採用的利率是6%,他們認為太低不合理。我們則解釋中國過去一般融資,明清以來的實際利率約5%。這點獲得美援方面同意,援助一部分需要用外匯支付的資金。
拱壩土石壩
  石門水庫從原先計畫要做拱壩,最後變更做土石壩的考慮有好幾方面。第一,規劃時期資料較少,對地質了解不夠。一方面規劃、一方面繼續做地質的鑽探調查試驗,發現情形與原先推想的不怎相同,地基承載力不如預期。第二,大家對於建立一個大而永久工程的觀點不同。拱壩與土到底哪個安全,工程師在設計上都可以將兩者設計安全。我們接受美援資助,也接受美援使用的條件,其一是協助設計,要聘請一家美國設計公司,當時選定了TAMS公司;且美援的合約中規定,如有爭論,以顧問公司的意見為準,最後選用了土石壩。於是的設計及主要的施工機具隨之改變,已花70-80萬買的拱壩設備,後來移轉至其他工程用。土石壩施工的機具是由施工公司招標,在美國購買。
石建會的角色
  幾位負責石門水庫的官員,如水利司長鄧祥雲、水利局長章錫授、電力公司總工程師孫運璿、自來水事業處長劉永楙、農復會的T.R.Smith等,對石門水庫都很有貢獻。使用美援後,在美國找設計公司,主要考慮他們的能力與信譽。設計顧問公司與施工公司都要負責對參加工作的國內人員,予以訓練,對國內工程水準都有提高。
  石門大施工時期,須將大漢溪水調離建工地,建成後將此臨時導水路堵起來,大則開始蓄水。封堵導流隧道的時機十分重要。民國54年5月初,有部分工程尚未完成,如堵塞隧道後發生大洪水,已完成的工程可能受到洪水破壞;但五月又是水位最低、堵塞導水隧道最好的時機,並因五月後大漢溪水量增加,如果不在五月開始蓄水,這一年就不能完成蓄水的任務了。石門水庫建設委員會開會一再討論這個問題;最後,主任委員蔣夢麟作了決定,按計畫日如期進行。堵封導水隧道那天,上午九時進行堵口,蔣先生親自在隧道入口前,看庫水慢慢累積,水面上升,直到封堵順利完成。蔣先生兼任石建會主任委員時,每星期六上午準時到工地巡視。有一次,蔣先生問我:「你看我怎麼管石門水庫工程?」我說:「我看你未曾管。」他說:「工程技術我不如顧文魁,管理不如徐鼐(執行長)。工程的事情我交給顧文魁去辦,管理的事情交給徐鼐決定,我不過問。假如他們有問題的話,他們來找我,那時我做決定、負全責;他們做的決定我也負責任。」這觀念在中國很難得的,大家都認為夢麟先生貢獻很大。他每週六一定來到工地,中午與顧文魁、徐鼐一同吃飯,有什麼困難講出,在當時解決。由幾個機關合力辦理一件大工程,石門水庫建設被認為是個成功的事例。後來政府推動曾文水庫翡翠水庫兩大計畫時,也採用合組委員會為主辦機關,以利用參加機關的專業人力。
石門水庫的營運
  石門水庫投資了30多億,運營開始後,每年還本付息之外,尚須支付管理營運費約1-2億。究竟有無償還能力,是規劃時重要問題。每年還本付息由用水的農民、使用自來水的社會及工業,和用電的人來分擔。農田受益費究竟能高到多少?當時做了一項「農田受益調查」,作合理的規定。幾年後,政府認為農民的負擔太重,改由政府代農民負擔。至今石門水庫完工40年,還本付息的問題已解決了。
  由於水庫的建造、運轉、管理的經驗,及社會經濟的成長發展,社會對水庫的看法逐漸成熟,對水的重要性也逐漸認識。有新的問題出現:第一,都市擴大,灌溉田地面積慢慢地減少,另方面工業發展,原來工業用水不多,現在則是工業用水增加快速、農田用水減少,水由農田灌溉轉向工業、都市。第二是環境問題:都市、工業用水增加以後,污水流到大漢溪大漢溪水質變差,影響用水水質;如何改善水質也是一大問題。現在感覺石門水庫容量太小,但是因為地形地勢所限,水庫不能太大,而且水源不夠也是不行。另外,集水區的管理是台灣一項重要的水利問題。集水區管理未能認真嚴格執行,就會發生集水區沖刷地面,沖刷會造成水庫的泥淤積;泥淤積的越多、水庫容量變得越小,水庫會減少水庫壽命,造成水質或用水問題,所以近年來盡量推動集水區的管理,以延長水庫壽命、維持水庫運作功能。石門水庫當時經濟分析是五十年,現在也差不多五十年了,水庫功用仍在繼續。
興建石門水庫促成對水利事業的綜合管理認識
  在水利工作較為簡單的時期,不同水利工作分由不同機關去主辦;如在1950年代,農田灌溉自來水分工,各有其專業,所用的水源又少於自然界的供應能力,各事業可有效應付當時社會情況。但社會發展持續,與水有關的活動,爭取有限的水源,則其使用分配,須從全社會最有利的方式著手,以求最有效。逐漸的,水利事業的綜合規劃、管理之需要,為水利工作者所認識。當時李國鼎先生關心水利事業,開始考慮推動水利事業的統一規劃與管理。

1.本文引用自「97年度經濟部水利署文化性資產口述歷史委託服務計畫」

2.口述歷史係當事人對歷史之陳述,不代表水利署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