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溪位於臺灣東南部,屬於中央管河川,是臺東縣境內第一大的主要河流,全長約有84公里,流經臺東縣的七個鄉鎮市後注入太平洋,是灌溉臺東平原的主要河川;而「卑南大圳」則是於日本領台時(1898)興築,引卑南溪溪水以興農業,是臺東最大的水利工程。
- 由水圳進口、導水路、沉砂池設施、木棧道、水圳綠廊道、魚梯、水車、單車道串聯而成的「臺東池上圳水利公園(魚梯生態風景區)」(黃聰憲攝,2016)
但許多人不知道,整個池上地區著名景點如金城武樹、伯朗大道、天堂路、大波池以及馬賽克般的稻田,是由一條名為「池上圳」的灌溉系統所串聯。池上圳是池上鄉最早的水圳,自1878年開鑿以來歷經多次修建,終於在2005年水利公園圳路綠美化、庭園景觀、魚梯及魚梯教室、木棧道、水車、自行車步道完工後,再與先前所完成的沉砂池,以及大大小小的10支線圳路,交織成一幅水利自然景觀,其灌溉面積達1,015公頃,佔池上耕地面積的6成以上,而培育出的池上米,則是台東遠近馳名的代表作,觀光客更是慕名而來。要孕育出高品質的米,除了看天時,也得佔地利,池上鄉位於秀姑巒溪與卑南溪分水帶,來自卑南溪上游富含有機質與礦物質的水源,造就了今日的池上米文化。
- 池上圳經過無數稻田後最終注入大波池(黃聰憲攝,2016)
- 池上圳沿線的仿古水車及自行車道(黃聰憲攝,2016)
魚梯的設計,主要是因人類為了取水之便,在河川上建了水壩,抑或是為了整治河川而興建攔砂壩等橫跨於河川中的人造結構,因此而阻斷了原本在溪流中具迴游性的魚類返家之路,約莫在西元2000時,河川生態保育的概念開始在臺灣發酵,生態學者們開始想辦法在河川中建立所謂「生態廊道」以提供生物活動,而魚梯便是其中一種。為了保護河川生態,管理機關設立了「臺東.池上-魚梯生態風景區」,並於2002年邀請國立清華大學曾晴賢教授及日本魚梯設計專家 中村俊六教授,針對池上圳舊進水口灌溉取水工程進行魚梯規劃設計,改良了傳統水池階梯式魚梯,以艾斯哈伯型(Ice-Harbor type),加上垂直導壁型(Vertical-slot type)兩種類型的魚梯為組合,並於隔年委請農業工程研究中心辦理新興堤防暨進水口導水路生態工法規劃研究設計,同時於舊進水口旁建置魚梯觀察室,觀察魚類洄游生態。
經歷了幾年的努力,魚梯發揮了原本預期效用,河川中經常可見高身鯝魚、何氏棘魞、日本禿頭鯊等魚群。除此之外,池上圳的魚梯觀察室是全世界第三座,在臺灣更是唯一可近距離觀賞魚兒在魚梯中逆水而上的迴游景象,是一處值得前往參觀的生態保護遊憩點。
- 池上圳水利公園魚梯設計(黃聰憲攝,2016)
無論是孕育出優良稻米的農田水圳,或是輸送乾淨水源至家家戶戶的取水工程,身為臺灣人,民眾的日常生活與水息息相關。下次來到台東,除了上述眾所皆知的景點外,別忘了還有如此珍貴的水環境,建議站在水利公園的瞭望台上,除了遙望綠鬱的卑南山與豐收的稻田外,也記得體驗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學習如何與環境和平共處,發現池上鄉另一面的美。
作者簡介
作者:黃聰憲
現任: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技術合作處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組 專員
學歷: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 碩士
專長:水利工程、水力懸流排砂、生態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