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曲折是自然
河川常見的現象,蜿蜒形成的凹岸處常發生
河岸沖蝕或構造物的破壞,為防治
河岸沖刷依其
河床質粒徑、河道蜿蜒程度、流量或流速、保護標的等條件大多設置
丁壩、
蛇籠、拋塊石、拋混凝土塊或設置混凝土
護岸及坡面工等保護工,以達到減緩水流衝擊,灘岸保全或掛淤造灘等目的。
八掌溪五間厝堤段處河道呈90度轉彎凹岸又緊鄰汫水港橋,且兩岸皆為人口居住村落,該處為防汛保護之重點區域。
設計時以三組透水性筐網(總計48座筐網,每組筐網前並設防撞鐵絲網)於
丁壩群
上游處及
丁壩壩頭臨水側,經施設前後測量成果顯示,三組筐網消能工後方
高灘,其淤積效果明顯,部分區域
高程已由-1.3m提升至約6m。
初期斷面變化最大,全區淤積量最多,佔試驗期間淤積總量一半以上,後期較長時段雖有變化但幅度不大,連續颱洪期間較大流量時可能造成沖刷現象,
洪水退去後再發生淤積,設施於低水流量仍有持續發揮淤積效用。
- 完工後照片
後續觀察得知筐網施設位置及周邊皆逐漸淤高,沖刷坑深度維持在1m以內未隨時間增加而加深,
高灘地形則不受影響,斷面整體呈現淤積現象。
由筐網組結構圖的佈置可以看出,筐網以鋼軌樁作為結構穩定基礎,兩個筐網間距有較大空間且本身具高
孔隙率,容許水流通過,減少水流反射效應及基礎掏刷減少,同時藉由筐網促進後方淤積效果,使
河床質於構造物基礎前落淤,達到堤基自然培厚、增加基礎前
緩衝帶效果,讓
河床質淤積成為抵禦
洪水的第一道防線,削減
洪水沖擊能量使結構物的穩定性高,可減少結構維護及基礎前保護工設置費用,即可達到保護
河川堤防護岸目的。
採用Google歷史
影像比較,擷取相同視點、相同視角及相同
比例尺下,不同時間點之航拍相片,以筐網群位置為參考
基準,比較灘線位置差異及植生覆蓋情形,得出
地形淤積變化及淤積區安定程度差異。
- 施工區平面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