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水利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育舊技術與新思維-洪水資源化與伏流水工程兼談水文化資產保存
洪水資源化:屏東縣政府為了減緩林邊、佳冬及枋寮一帶,因超抽地下水而致地下水位下降,導致地層下陷、海水入侵及土壤鹽化等環境問題,於1999年間在前經濟部水資源局補助經費支援下,委託屏東科技大學執行「推動屏東縣地層下陷防治工作計畫」及「屏東平原設置人工湖可行性評估計畫」等。在委託計畫結論:以人工湖規劃設置列為第一優先,建議利用林邊溪上游之台糖公司現有農場設置300公頃人工湖區補注地下水。行政院遂於2005年1月通過「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及5月通過「國土復育條例(草案)」。2008年5月行政院核定同意屏東縣政府為開發執行單位,在「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上位計畫之指導原則之下,積極推動規劃建置地下水人工補注湖,以尊重及順應自然之生態新思維,推動此一以攔截暴雨期之洪水,經沉澱後以人工湖補注地下水之國土復育與保育計畫,以減緩地層下陷速率與水患頻率;除可增加地下水之蓄存率外,並在有效管理下開發地下水源,執行作者倡議所謂「洪水資源化」論述。核定計畫名稱為「大潮州地下水人工補注湖工程計畫」,分二期實施。2003年3月動土興建,第一期分兩階段完成,第一階段工程先於50公頃進行先期計畫完成,包括輸水、取水、湖區(原規劃之沈砂及沈澱池)、固床等工程項目。第一期第一階段已完工,現進行第二階段湖區(沈澱池),將於2018年6月第一期第二階段計畫完成工程。
伏流水工程:藉由日治時期的二峰圳地下集水廊道汲取伏流水工程的舊技術,借鏡其成功背後的應用科學原理,提供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之伏流水開發工程的新思維。伏流水因位於地面下的礫砂地層內,流動較為緩慢且水量穩定又水質較為潔凈、豐枯水期皆能取得水源等等的特性。因此,具有開發的潛能,故目前在歐美各國均普遍受到重視與應用。以目前國內水資源的開發受阻的情況,伏流水源的開發技術是多元水資源開發的重要選項之一,也較符合民眾期待之所謂「生態水資源」開發方式。目前南部地區已有設置伏流水工程與正在規劃中的概況為:二峰圳、力力溪水圳、竹寮取水站伏流水工程 (站內有1960年第一代;1998年第二代;2015年第三代)、翁公園伏流水工程、高屏溪右岸興田伏流水示範工程及上游正興建二座伏流水工程等;在前瞻水環境計畫之伏流水開發工程未來陸續規劃在苗栗後龍溪及通霄溪伏流水工程、雲彰濁水溪伏流水工程、高雄高屏溪大泉伏流水工程及台東利嘉溪伏流水工程等。
水文化資產:在台灣應用伏流水的水利資源工程可追溯至日治時期,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為開闢萬隆農場供種植甘蔗,並解決其供水問題,日本水利技師鳥居信平乃於1923年在林邊溪上游建造完成二峰圳地下集水廊道汲取伏流水工程、附屬工程及灌溉圳渠。二峰圳位於屏東縣來義鄉,所灌溉的萬隆農場面積約為300公頃與其周遭等蔗田農場及水稻田灌溉總面積共970公頃。二峰圳完工後,因有效管理及伏流水質優,讓甘蔗產量成長2.2倍。二峰圳伏流水灌溉工程不僅成功地解決了屏東旱季缺水導致農作物乾枯的問題,地下集水廊道生態工法在不破壞環境的情況下利用自然地形與伏流水性質,永續環保的工程思維值得後世學習,於2008年二峰圳被提報為文化景觀的文化資產身分予以保存。二峰圳伏流水灌溉工程原理與文化景觀的保存方式正呼應了環境正義的生態永續與民眾參與的特性,透過文化景觀的保存;雖因河川利用環境改變,曾經幾度河床低落,地下集水廊道堰體被粗礫石撞損,經歷修復,在地方政府與居民體認,在唯有彼此相互溝通協調對於圳體及景觀維持的合理使用原則,才能夠將這個永續的工程價值得以傳承給後世。
水是人類終身的朋友,我們應該敬山順水與它好好相處。
丁澈士 Cheh-Shyh TING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系 特聘教授兼工學院 院長(2013/8迄今)
水資源教育及研究中心 主任(2005/8迄今)
學歷EDUCATION
荷蘭Delft科技大學國際水利暨環境工程研究所
水利工程碩士 1985/09至1986/09
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水文系
水文地質碩士 1990/10至1993/07
水文地質博士 1993/08至1997/06
專業領域FIELDS OF EXPERTISE
地下水補注、地下水資源評估與管理、水文地質生態學、深開挖祛水系統、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