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亂葬崗變身多功能滯洪池水利故事集

  發刊期數:第0291期/ 發布日期:107/08/10

暑假快進入尾聲之際吳嘉偉帶著小孩到雲林海邊走一走,順道拜訪家住箔子寮漁港的同學,從濱海公路往雲林縣四湖鄉下崙福安宮再轉入漁港路,映入眼簾的是櫛比鱗次的魚塭,還有質樸無華的小漁村,適逢杜鵑颱風過後,新聞報導地方淹水及抽水站滯洪池使用情形,所以請同學帶他們到抽水站滯洪池參觀一下,同學在車上描述他自幼居住箔子寮社區,長期以來每逢大潮就淹水,實屬地勢低漥地區跟颱風有沒有來無關,主要受潮汐影響及地層下陷造成,其講述每遇豪雨滿潮全村居民即與水奮戰的過程,讓他們聽的驚訝不已!

走上堤防階梯便看到臺灣海峽,溫和的海浪潮起潮落,寧靜而規律,很難想像大潮豪雨淹沒魚塭及家園的無情,小孩看到遠遠的風車就一直往前跑,近看風車才知其雄偉巨大,其高度應接近十層樓,原來那是台電在沿海所設置的風力發電,這個地區東北季風強勁,實在是一個發展綠色能源的好地方。走到閘門口看到一個經濟部水利署的LOGO,同學娓娓道出這是經濟部水利署第五河川局,為改善箔子寮地區長期水患所辦理的治水工程,遠看是湛藍的湖水及環湖別墅,近看才知是抽水站滯洪池

  • 箔子寮抽水站

    箔子寮抽水站

  • 箔子寮大排整治後景象

    箔子寮大排整治後景象

繞著滯洪池看到岸邊的野花,不覺已繞夢之池半周,流水潺潺、水鳥翻飛,頗有水鄉風光。再望向岸邊的樹,依然似遠似近,只不過,已由正影換成了側影,彷彿整個滯洪池已側轉了身,不再與人對望。真個是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沿著滯洪池的小徑緩步前行,明明是暑氣凌人的八月天,卻有著枝椏伸展的樹蔭即成天然傘障,令人暑氣頓消。

走到抽水站巧遇水利署第五河川局承辦的正工程司施國順,於是請他為大家解說一番,原來下崙排水系統是四湖、口湖地區的重要排水路,過去因地方政府財政不足,以致整治率低,淹水問題始終無法獲得改善。後來經由政府核定「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以特別預算方式籌編專案計畫經費,這個工程是由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規劃,以分洪蓄洪、減洪、滯洪等標本兼治之綜合治水策略辦理,進行下崙排水系統整治,總經費高達6億元。為解除民眾長久以來淹水之夢魘,第一件工程民國96年(2007)就開始設計,97年(2008)開始進行施作分洪的工程,分洪工程為新設排水路約1公里,其功能為海面退潮期間可快速將箔子寮地區的水利用自然重力排入大海,可以既節能又有效地降低及改善箔子寮地區淹水問題,也成功地間隔原有下崙大排系統迂迴至箔子寮地區的水;另抽水站也是97年(2008)發包的工程,其抽水量為每秒15立方公尺(約50台移動式抽水機容量),係屬於減洪部分的工程,為漲潮期間利用機械抽排方式,將箔子寮地區的水排至大排去。

最特別的是民國102年(2013)才開始施作的滯洪池工程,施國順解釋「箔子寮滯洪池工程」用地範圍有18.33公頃,經清查範圍內計有多達 1,000餘座墳墓,且多數均為無主墓,考量地方風俗民情及行政作業力求圓滿,在第五河川局、雲林縣政府和鄉公所攜手共同努力下,召開無數次協調會及說明會,地方政府還特地主辦二次無主墳墓遷移法會,始將工程範圍內無主墓遷葬至四湖鄉公所公有納骨塔及鄰近鄉鎮納骨塔,在102年1月完成有(無)主墳墓遷移後,第五河川局始積極展開「箔子寮滯洪池工程」興建作業,並於103年2月底完工,經過這幾年實際的運作下,該地區的淹水風險降低了許多。

當大夥一起走到鄰近平台一望,一看滯洪池各池的池底高度似乎有所不同,施國順介紹這是雲林縣政府去參訪日本大阪治水工程後,思考參照著明寢屋川當地滯洪池工程之手法,將滯洪池設計深淺不一的水池,較深的水位長年有水,較淺的水池在洪水較大時會被淹沒,所以深的水池可以規劃為水域景觀,較淺的池子可規劃為球場或停車場,這樣一來滯洪池的空間就進一步的利用,再搭配堤岸所設計之環狀道路,相信水利防災工程,不僅不會破壞當地生態,更可以藉由水利工程之施作,為箔子寮地區打造優質多樣化的生態環境。讓箔子寮地區隱在一片水氣之中,彷彿披著雲霧織成的臂帛,長舒廣袖,寂寞而立。

原來葬於此的先人,為後代子孫安居樂業免於水患,一定同意遷身於他處,並庇佑工程完成後可減少箔子寮地區水患,也使這個沒落的漁村出現另一個樣貌,促使漁港旁的土地再發展,盼能營造優質水岸環境,達到治水與環境改善之多重效益。也許,這就是箔仔寮滯洪池本來的樣子,卑處一隅,它,沒有呈現絕色的景緻,因為它將永遠矗立於此地。霧靄水色中,恬淡的箔仔寮滯洪池,水波如紋,盈盈淺笑,悠悠蕩蕩,它,彷彿是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只知奉獻、不求回報的故鄉母親,它,將世世代代守護在雲林北部濱海地區。

資料來源:

本文引自『回顧七十 前瞻永續-水利故事集』一書

1.整理自經濟部水利署第五河川局(正工程司吳嘉偉、正工程司施國順)提供素材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