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為水辛苦為水忙—天降甘霖欣喜揚水利故事集

  發刊期數:第0295期/ 發布日期:107/09/07

「久旱逢甘霖」是人生四大樂事之一!在民國104年(2015)4月11日的睡夢中,被滴滴答答的雨滴聲響吵醒,隨之而來的不是滿腔的怨懟,而是滿心的歡喜。

位於淡水河大漢溪上游石門水庫,是北臺灣重要的水利設施。原先桃園大圳及石門大圳如同兩條大動脈般,將源源不絕的水源供應至桃園臺地上數萬公頃農地,但隨著桃園產業發展的變遷,水庫水源已轉為供給農業用水及公共給水。根據資料統計,石門水庫雖是臺灣的第三大水庫,有效蓄水量約為2億立方公尺,但是每年桃園臺地數萬頃農地的用水、工業及公共給水供水量卻須高近10億立方公尺以上方能滿足。也就是說,換句話說一年要用4到5個石門水庫蓄水量,對水庫管理單位及同仁來說,是一個相當嚴峻的挑戰。

石門水庫要發揮蓄豐濟枯的功能,除了要靠豐水期夏、秋兩季颱風襲臺,帶來豐沛的雨水挹注,還需藉由東北季風的冬雨、西南氣流的春雨及5、6月的梅雨接棒,水庫供水區才能安然達到每年用水需求。「風調雨順」確實是水庫發揮作用的要件,但水文條件往往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從每年水庫集水區的降雨狀況及入庫流量可見一斑。各階段降雨若不如預期,或者當年久旱不雨,就會產生缺水的危機,尤其近年來受氣候變遷影響加劇,枯旱缺水的風險更加擴大,更難以預期,水庫同仁的調配管控壓力也加重了。

從民國103年(2014)10月至隔年104年(2015)4月,中央氣象局說這是有紀錄以來的67年中,最乾旱的一年!相關節流的措施,有如桃園水利會灌區的農業用水停止供灌,一連串的公共給水夜間減壓,用水大戶打折供水,以及分區供水等階段性節水作業。由此可知,水利部門相關單位盡最大的努力,期望能將水庫內有限的水資源減少供出,延長其使用。另外,開源的部分,水利部門也嚴密監控氣象條件,只要鋒面來臨、雲層夠厚、風向正確等條件足夠,不管白天或甚至深夜,水庫同仁便不辭辛勞的進行人工增雨作業,期望老天能多降一些雨在水庫集水區,提高水庫蓄水量。然而,無論是節流或者開源,成效依然有限。抗旱就像是一場長期的作戰,水庫水量不斷減少,水庫同仁工作量不斷增加。處理的工作,除了每日記錄水帳、管控每滴水的流向、分配用水單位外,還需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陳情、推估計算不完的決策、製作無止境的簡報、研議及檢討應變策略。同仁下班後晚上及假日筆電仍不離身的隨時待命,無不希望在有限資源中作最好運用,因應接踵而至的挑戰。

抗旱的馬拉松中,心情的起伏是隨著水庫水位高低變化不斷轉變,一旦有任何下雨的跡象,就會特別關注氣象預報的內容。民國103年底至 104年初的降雨情況,總是讓人燃起希望然後失望,最後對氣象訊息冷漠以對。所幸天不絕人後,遲來的甘霖終於開始滋養大地,滿足人們的殷切期盼。104年4月11日凌晨2點多,睡夢中被滴答的雨聲吵醒,雖然美夢受擾,聽見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落雨聲」,心中卻是難以形容的喜悅。老天幫忙,5月份下起了梅雨,細雨綿綿,雨水挹注的水量流入水庫調蓄,解決了這次的枯旱缺水窘境,這一場令人心焦的乾旱也終於落幕。

  • 石門水庫枯旱露出的阿姆坪土地公廟及阿姆坪碼頭

    石門水庫枯旱露出的阿姆坪土地公廟及阿姆坪碼頭

水利署在歷次抗旱中獲得許多寶貴的經驗,並以這些經驗建構一套完整的旱災防救體系,強化旱災災害預防、預警,有效推動各項抗旱措施,同時也加強全民防旱意識,降低缺水期對環境、經濟及社會面造成之負面衝擊,並減輕災害損失,保障全民生活水準及經濟穩定成長。水利署也將持續採取更精緻及周全的抗旱措施,做最好的準備,做最壞的打算,並以敬天及謙卑的態度,來面對未來嚴峻的挑戰。

資料來源:

本文引自『回顧七十 前瞻永續-水利故事集』一書

整理自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提供素材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