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03年(2014)4月的某一天,一封信件寄送到全臺灣各地,信件由三位筆跡稚嫩的年輕人署名。這三位年輕人的父親原在河川局擔任地下水資訊收錄,後來逝世,他們的父親在過世前寫信向諸位好友辭別,這些人是一起奮鬥17年以上的夥伴,字裡行間都是這位父親臨終前的掛念與不捨。嘆!人生會有幾個17年,職場生涯又能有幾個17年?有太多汗水與淚滴將這群人緊緊連結,因為這些人的青春都奉獻給「臺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
提到「地下水觀測網」,就必須談起臺灣地下水的開發史。臺灣的地下水開發可追溯到民國40年代(1950),是當時政府為了增加糧食產量而開發。臺灣地下水在日治時代就已開鑿水井汲水供灌,後又有美國專業技術支援,而中央政府來臺後,台灣糖業公司承接美國專業技術,持續於臺灣合適地點開鑿水井,使當時全臺水井數量在各地與日俱增。
臺灣本具豐沛的地下水資源,本島的9大地下水分區中,濁水溪沖積扇、屏東平原及蘭陽平原等均是地下水資源非常豐沛的區域。然而,自民國40年代開始的「地下水使用全民運動」,在往後十幾年即產生始料未及的後果──地層下陷及地下水污染等問題層出不窮,遍地開花似地從臺灣頭開到臺灣尾,遍及臺北盆地、蘭陽平原、濁水溪沖積扇及屏東平原等地區。
民國75年(1986)美國水文地質專家Dr.Thomas L. Holzer應邀來臺考察,除提出管制沿海地區地下水使用,也建議儘速建立地下水觀測及資料蒐集系統。當時行政院採納其建議,經歷數年的先期研究與調查後,終於核定經濟部所陳報的「臺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整體計畫」。整體計畫自81年起至97年止,區分為3個期程,計畫總時程長達17年,經費總額高達新台幣64億元整,堪稱我國有史以來動員單位最多、歷時最久且成果最為豐碩的「水文觀測計畫」。在第1期計畫中,先針對當時地層下陷較嚴重的地下水分區處理,包含濁水溪沖積扇、嘉南平原北段與屏東平原等處;第2期計畫接續第1期計畫實施嘉南平原南段、新苗地區、蘭陽平原與澎湖本島等處;第3期計畫則完成包含臺北盆地、桃園中壢地區、臺中地區、花蓮台東縱谷與恆春平原等處。
「臺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整體計畫」的工作內容,幾乎都是現地調查及觀測的野外工作。由於臺灣的地質條件特殊,部分地質堅硬且破碎,地質鑽探及觀測井建置困難重重。有時,單日工作進度僅僅只能推進1~2米,單口觀測井施作時間經常耗費數週到數月,足見調查及建井過程的艱辛,這樣的艱辛恐怕類似雪山隧道的挖鑿!除地質鑽探及建井,其他工作如地下水水位觀測、地下水水質調查及地層下陷監測,皆有賴大量專業人力的投入與產官學的結合,也因有各方面的投入,才能順利推展地下水觀測計畫。此計畫的展開確實是我國地下水資源調查觀測方面的創舉,這個計畫一步一腳印持續推展,使我國成為國際地下水觀測領域的箇中翹楚,奠定我國地下水水資源保育及永續利用的基礎。
在「臺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整體計畫」推動的17年間,10處地下水分區總共建置了729口分層地下水觀測井,之後又持續進行井體的維護與更新。民國105年(2016)底止,總計有761口分層地下水觀測井,分布於主要地下水分區內,空間密度約為每25平方公里建置1口觀測井。全國性觀測站網密度之高,即便美國或日本等先進國家亦都難望其項背,紛紛來臺交流。
計畫推動之初展開地質鑽探、觀測井建置及其他野外調查等工作,後來隨著地下水水位、鑽探岩心及水質樣本等背景資料的取得逐漸豐富,有許多有助於瞭解臺灣地下水水資源的研究工作也逐步開展。在這漫長的17年間,總共有超過200項地下水基礎研究完成,各項研究都讓我國對於地下水水資源有更進一步的瞭解。舉例而言,地下水的定年研究,使得地下水的生成年代可以被知曉,臺灣的地下水在數百至數萬年前就已經生成了,這更為突顯出臺灣地下水水資源的珍貴。而濁水溪沖積扇及屏東平原的水文地質架構繪製,則成為國內研究這2個地下水分區地下水水資源的基礎。目前國內運用的各種數值分析模式,都是在水文地質架構資料的基礎上建構。而水井調查工作使水利署逐漸瞭解地下水使用情況,並有助於未來地下水保育政策的擬定;區域地面地下水聯合運用研究,使我國水資源的規劃更具多元性;地下水補注研究工作也使我國地下水資源管理工作,由原本的減抽而進化成積極的補注,使我國地下水保育往前邁出重要的一步。
雖然「臺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整體計畫」已在民國97年(2008)底完成階段性任務,蒐錄了相當豐富可運用於地下水水資源管理的基礎資訊,是我國地下水水文觀測的重大里程碑。所有參與這項計畫的成員都默默地付出,他們的奉獻其實可在大家日常生活中遇見,當你走進臺灣各地中小學及公園,可以看到那些全年無休在觀測站房收錄著當地地下水資訊,或是向民眾分享基礎資訊。如果你巧遇他們,是否能夠懷抱感恩與理解的心?他們的青春、汗水與淚珠,默默地在這17年中揮灑,堆壘起地下水水文觀測基礎建設的每一塊基石;也正因有這些基石,才能使我國水資源在未來氣候變遷衝擊下,可更為穩固的發展,支持整體國家發展及環境保育。他們17年的艱辛,換得的是由全體國民所共享的甜美果實,所以有這樣的成果,是參與這項計畫的成員無怨無悔的奉獻,這些「地下水觀測網」工作的心力,甚至是他們在臨終前都掛念於心的。
資料來源:
1.本文引自『回顧七十 前瞻永續-水利故事集』一書
2.整理自經濟水利署水文技術組提供素材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