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各水庫集水區由於人為經濟活動高度介入,氣候變遷加劇,自然環境極端化影響,水庫集水區土砂崩塌與水質優養化等問題逐漸浮現,因此水利署於前瞻基礎建設-「水與發展」建設計畫納入加強推動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工程等建設。
針對水庫水質優養化問題,水利署自民國100年起即陸續於翡翠水庫、石門水庫、曾文水庫、阿公店水庫及金門金沙水庫等水庫上游集水區推動低衝擊開發(Low Impact Develop,LID)工程概念,以草溝、植生滯留槽與人工溼地等低衝擊開發設施,現地削減集水區農業土地產出的非點源污染,推廣至今績效顯著,各設施均能發揮削減效益。
水庫集水區低衝擊開發設施規劃設置,係以污染源頭處理方式,達到水質淨化改善,藉由小區塊農地設施,化整為零,讓各處出流皆清淨,以改善入庫水體水質;近年來,水利署更持續發展因地制宜改良型低衝擊開發設施,以適應臺灣山高水短的集水區特性,及離島湖庫型水庫等狀況。
以離島馬祖地區南竿鄉勝利水庫集水區為例,水庫上游集水區早期軍方佈署規劃,高度密集使用集水區土地資源,致水源水質污染,經勘查環境現況,正好可以導入LID規劃理念,本署規劃設置改良型LID草溝設施-砌石透水鋪面,成功透過物理性過濾攔阻及石縫間植生的吸附與微生物降解,削減部分污染量體(總磷與懸浮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