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110年度臺灣地區經歷了一場印象深刻的百年枯旱事件,不僅是56年來唯一沒有颱風侵襲帶來降雨的一年,更是有紀錄以來降雨量最少的一年,如圖1(來源:台大許晃雄教授,1911~2021年6月1日至隔年5月19日止)。茲將長達1整年抗旱期間事件簿整理如圖2。
- 圖1 110年西部地區降雨量與歷年降雨統計
觀察南部地區109年度進入汛期後僅1波鋒面降雨,6~7月降雨量僅歷年2~6成。因此,南區水資源局(以下簡稱南水局)首次在豐水期(109年7月9日)啟動供水情勢檢討會議,因應未知的降雨情勢。為提前超前部署,南水局提早控管蘭潭-仁義潭水庫、曾文-烏山頭水庫及南化水庫出水量,並啟動加強灌溉管理措施節水灌溉。另為減少南化水庫出水量,協請台水公司於9月21日啟動高雄清水北送臺南作業,維持9月底南化水庫仍有99.5%蓄水量,此外,更提高監控頻率,採取每日匯報2次水庫監看資料(日日監看),積極掌握各區水情及落實管控目標。
- 圖2 109~110抗旱事件簿
109年10月26日起南部地區嘉義、臺南、高雄水情燈號轉為水情提醒綠燈,南水局同時成立「旱災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災害緊急應變小組」。
其中,曾文-烏山頭水庫灌區第二期稻作透過加強灌溉管理,統計實際用水量2億4,560萬立方公尺,較計畫用水量節省1億1,440萬立方公尺,順利完成109年二期作供灌任務,然此時(11月9日)曾文烏山頭水庫蓄水量僅剩1億7,668萬立方公尺,故旱災中央災害應變小組於11月25日決議,嘉南地區曾文、烏山頭及白河水庫灌區110年一期稻作實施停灌措施,以穩定水庫為主要供水來源的嘉義及臺南地區。
持續無明顯降雨已經長達7個月,抗旱工作來到最嚴峻的高峰期。由於長時間持續未降雨,高屏溪攔河堰流量急劇下降,川流量在2月17日低於104年枯旱最低流量8.5秒/立方公尺、在3月8日低於109年枯旱最低流量6.2秒/立方公尺,在4月14日達歷史最低點3.8秒/立方公尺。
經行政院核准「緊急抗旱水源應變計畫2.0」,南水局成立抗旱2.0高雄臺南專案,短短1個半月時間內,高雄各項抗旱2.0工作均如期完成並納入自來水供水系統,總共62口抗旱水井(實際總出水量每日13.58萬立方公尺),有效補充高屏溪攔河堰不足水源,另近年來陸續完工的伏流水工程,在最枯旱期間(110年5月份)平均取水量更可達每日56.2萬立方公尺。在本次應變中,高雄地區除已完成伏流水設施、新鑿抗旱水井可提供新增水源外,亦將既有深井重新整理後納入鄰近淨水場,各項措施均發揮支撐高雄地區水源功能,同時穩住臺南地區整體供水情勢。
回顧本次旱災應變,不僅是一次長期抗戰,而且必須步步為營,其中任一環節沒有到位,很可能在旱災最後階段出現危機。本次面臨百年大旱,經過南水局全力調度與各相關單位協助下,南部地區沒有一個縣市水情燈號轉紅燈,實為一次相當成功的抗旱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