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蘭陽溪流域調適策略,持續凝聚共識提出解方第一河川分署

  發刊期數:第0593期/ 發布日期:113/05/24

第一河川分署(以下簡稱一河分署)於民國112年開始辦理「蘭陽溪流域整體改善與調適計畫」,以流域系統為觀點,進行上、中、下游整體考量,計畫內容包括水道與土地洪氾風險之治理與管理、藍帶(水域)與綠帶(陸域)棲地環境經營與改善、水岸人文與歷史文化形塑、水岸親水空間改善、水岸與在地產業結合提升等項目,研擬流域內各面向的課題及因應措施。

經由蒐集蘭陽溪流域內四大主軸(水道風險、土地洪氾風險、藍綠網絡保育、水岸縫合)之基本資料及歷年辦理過之相關案件,綜整出17項子課題,詳表1所示。

本計畫所稱「改善」,係針對流域現況治理風險能力尚有不足,或過去未完成之處予以提出改善措施;而所謂「調適」,係因應氣候變遷潛在風險,為提升承洪韌性而研擬相關調適措施,以期能與風險共存。

在土地洪氾風險各課題中,為改善區域排水溢淹對聚落安全之威脅,將採取還地於河的自然解方之策略,結合綠色設施搭配部分灰色人造設施,評估以土地調適取代硬性工程之可能性(例如:在地滯洪),翻轉傳統治理工程以堤防高度為本的思維,並提升區域耐淹力以取代工程治理,提出因地制宜的改善及調適措施。

此外以「C3_河川水域生態廊道暢通」課題為例,橫向構造物阻隔將影響水中生物遷徙,造成棲地與族群縮減;縱向構造物則造成水陸域間無法連結,影響生物活動空間。因此,針對本課題研擬相關策略與措施,考量生物棲地之整體性,導入水域與陸域之生態廊道,並延續自然和諧之河岸風貌,採用生態工程增進流域生態系統之維護並保存生物多樣性,將綠帶自然環境結合水域藍帶,建構暢通的橫向生物廊道(如圖1所示),讓自然河川空間成為生物遷徙的途徑,以達到生態與環境之永續性發展。

今(113)年度將持續探討蘭陽溪流域各課題之改善與調適策略與措施,並透過民眾參與、公私部門研商及資訊公開,凝聚地方民眾與各機關之共識,並提出各策略與措施之分工建議,以利後續計畫順利推動,達成「韌性承洪、水岸環境」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