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成果介紹綜合企劃組

  發刊期數:第0606期/ 發布日期:113/08/23

近年來,全球暖化的影響無遠弗屆,氣候變遷衝擊更是全人類共同面對的關鍵課題,臺灣也無法自外其間。為了強化本土氣候變遷科學的研究量能,提供氣候衝擊與風險分析資訊供各界應用,在國科會支持下成立的「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簡稱為TCCIP,過去在2011年及2017年都曾經發布過氣候變遷科學報告,而2024年最新一期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亦於5月8日正式發布,除了接軌國際氣候變遷科學研究趨勢,進而從全球大範圍觀測與模擬資料中,萃取出臺灣可應用的重要資訊,以利產官學研各界進行深入探討。

【臺灣高溫日數變化】

由於全球暖化的綜合效應,臺灣各地氣溫未來將持續上升;在全球暖化最劣情境之下,21世紀中年平均氣溫可能上升超過1.6℃,世紀末更將超過3.4℃。而隨著未來極端高溫事件的不斷發生,各地高溫36℃以上的日數將持續增加;在全球暖化最劣情境下,21世紀末的高溫日數將增加74.6天。

【臺灣季節長度變化】

全球暖化衝擊下,臺灣的夏季長度在2020到2040年間預估將開始增長;2040年後,隨著暖化情境的嚴重程度,增長幅度將愈來愈顯著;到了21世紀末,在全球暖化最劣情境下,夏季的天數將達到將近7個月。而冬季天數的減少趨勢則是在2030年之後,隨著暖化的嚴重程度而愈來愈顯著;在全球暖化最劣情境下,2060年冬季將完全消失。此外,冬季天數的減少趨勢比夏季天數增加的趨勢更為明顯。

【臺灣乾旱日數變化】

長期高溫影響下,將同時造成乾旱與暴雨頻率不斷上升,降雨趨勢的推估呈現乾愈乾、濕愈濕的情況。未來隨著暖化情形加劇,臺灣世紀末春季連續不降雨日數將增加1至10天,增加率普遍高於20%。整體而言,未來臺灣的連續不降雨日數將持續增加,並集中在原本降雨就相對偏少的乾季。其中,春季的連續不降雨日數增加比例較高,降雨偏少的範圍將不斷擴張,發生的期間也將更加延長。

【臺灣降雨強度變化】

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未來臺灣年總降雨量有增加的趨勢。在全球暖化最劣情境下,21世紀中,各地降雨變化率將增加5%到10%之間;到了21世紀末,西南地區的增加幅度更可能達到30%以上。氣候變遷除了將影響臺灣整體的降雨強度,對於極端降雨事件的發生頻率與強度也會造成極大影響。臺灣年最大1日暴雨強度,本世紀初在西南地區已呈現顯著的增加趨勢,這樣的趨勢在世紀中期將更加明顯。在全球暖化最劣情境下,21世紀末臺灣年平均最大1日暴雨強度在中部地區的增加幅度可能達到40%,同時全臺暴雨發生的情形將愈發頻繁。

【臺灣海岸颱風風浪與颱風暴潮未來變化】

21世紀末颱風的發生頻率將減少,但強度將變強,颱風中心半徑200km內的平均降雨也將增強。也就是說,未來大尺度環境不利於颱風生成,然而一旦生成颱風,則強度將明顯增強。全球暖化最劣情境下,21世紀中及世紀末的颱風個數將減少10%及50%、颱風中心最大風速將增加5%及9%、距離颱風中心半徑200 km內的區域平均降雨將增加20%及35%、強颱出現的頻率將增加105%及60%。未來每年影響臺灣的颱風數目,由每年4到5個,21世紀中將變為3到4個、21世紀末變為1到2個,而整年沒有任何颱風影響臺灣的機率將大幅增加。

【臺灣海平面上升變化】

全球暖化造成的冰川融化將造成各地海平面上升。相較於1995年到2014年,基隆的海平面在全球暖化最劣情境下,在世紀末可能上升0.82公尺;高雄的海平面則可能上升0.78公尺。到了21世紀末,臺灣周遭平均海平面在全球暖化最劣情境下,上升的幅度比全球平均的0.77公尺還高,且臺灣東岸的海平面變化比西岸還大。

氣候變遷是衝擊範圍廣大、牽涉面向多元、影響無比深遠的課題,全人類都無從迴避,更無法置身事外。正如2023年COP28氣候大會中提到的,全球正面臨著難以轉圜的氣候危機;而IPCC AR6報告所揭示的科學數據,更顯示實現氣候韌性的機會之窗正迅速縮小,亟待各國政府與民間齊心扭轉艱困的局勢,化危機為轉機。因此,未來水資源管理、防洪治理及海岸防護等各項業務,宜適度納入氣候因素作為推動的考量依據,進行必要的氣候衝擊評估與風險分析,進而研擬切合未來需求的調適策略,才能因應與日俱增的極端氣候威脅,除強化氣候韌性,進而接軌各項永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