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調適氣候變遷衝擊,三帖藥方強化地區承洪韌性河川海岸組

  發刊期數:第0615期/ 發布日期:113/10/25

近年氣候變異劇烈,降雨量屢屢打破過去氣象紀錄。去(112)年宜蘭西帽山雨量測站測得累積雨量破萬,氣象署說明此為全國設置雨量測站以來,首次觀測到年雨量破萬的情形。今(113)年7月凱米颱風降雨主要集中於雲林、嘉義、臺南、高雄地區,最大24小時累積雨量為高雄市茂林區1,414毫米,已超過98年莫拉克颱風該區降雨量1,289.5毫米。

氣候變遷已是現在進行式,政府超前部署辦理前瞻水環境建設計畫,今年7月凱米颱風期間,部分地區降雨量超過98年莫拉克颱風,但全國淹水總面積相較莫拉克,已減少超過8萬公頃,顯示過去各項計畫推動的治理工作已逐漸展現成效。

以嘉義縣東石鄉掌潭村為例,107年0823豪雨期間,最大24小時雨量為499毫米,造成該地區發生淹水面積8,175公頃。透過前瞻計畫,完成包括掌潭過溝排水抽水站、考試潭排水抽水站等項設施,今年東石鄉於凱米颱風期間,最大24小時雨量為441毫米與107年相近,但當地並未再傳出災情。

面對極端降雨事件,僅靠傳統水道防洪終有其工程保護極限,水利署(以下簡稱本署)除持續協助地方推動治水工作外;另透過逕流分擔、在地滯洪、出流管制等措施強化氣候調適能力,並導入非對稱治理(如加大抽排量)、第二道防線、村落防護等策略,希望讓災害影響更小,災後復原更快。

其中「在地滯洪」非工程策略,係採逕流分擔概念結合「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 NbS)」理念,利用村落週邊或上游農田,以加高田埂、農路或降挖農田方式來蓄水,藉以分擔逕流,減少聚落淹水災情;並透過蓄水及地表入滲,增加可利用的水資源,達到滯洪減災蓄水備援等多元目標。凱米颱風期間,高雄美濃區在地滯洪措施,蓄洪量達18萬立方公尺,發揮減災功效,亦補充農田灌溉所需水源及地下水

治水是長期性工作,過去本署所推動的調適作為已見具體成效,本署將持續以「逕流分擔出流管制及在地滯洪的土地承洪措施」、「減少淹水入家門的增設第二道防線、村落防護措施」及「加速排水非對稱治理措施」等三項策略,協助地方提升承洪韌性,並透過「水及流域永續推動小組」強化部會聯繫,整合治理資源,加速達到全國系統性調適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