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03年3月1日-一整年未解除、延續至2004年的旱災事件本專欄作者為張炎銘先生

  發刊期數:第0078期/ 發布日期:103/07/11

依據水利署從1949年到2003年的水文年報資料,55年的年雨量資料中,最少的是2002年的1,572毫米,第二枯水年是1980年的1,605毫米,第三枯水年是1,993年的1,645毫米,第四枯水年就是2003年的1,689毫米。若把2003年的總雨量與歷年(1949年~2002年)平均雨量2,466毫米比較,足足少了近1/3,而且其前一年的2002年也是枯旱年,因此2003年有乾旱發生,似乎理所當然、顯而易見。

但這是事後諸葛,當時大家怎知會有連續二年苦旱?

水利署是從2002年就發現桃竹地區有缺水之虞,因此在2002年12月13日即成立水利署旱災緊急應變小組,2003年1月14日就與農委會決議:新竹農田水利會頭前溪舊港圳以下灌區及桃園農田水利會灌區2003年第一期作全面停灌,面積共計約28,000公頃,經費10.6億元。

但即便如此,在北部地區缺水情形日漸嚴重短缺之下,該年3月1日還是簽奉成立經濟部旱災緊急應變小組,決議自3月6日0時起,台北縣市、桃園縣、新竹縣市、澎湖縣等地區實施第一階段離峰時段(每日0時至清晨6時止)降低管壓供水措施;水利署更成立人造雨工作小組,打算氣象條件許可時實施人工增雨

但情況一直未好轉,進入汛期後雨量仍不如預期,連多雨的基隆及宜蘭地區,自6月下旬起降雨量就偏少,翡翠水庫集水區7月累計雨量僅36.4毫米,創下水庫完工以來7月雨量及單月雨量的雙低紀錄,臺灣全區7月份平均雨量也是53年來最低。

天若不雨,則除了節約用水、實施用水調度應變措施外,人們能做的其實相當有限。經濟部在2003年3月4日當天也發布「自來水停止及限制供水執行要點」,將限水分為四階段,第一階段就是離峰時段降低管壓供水;第二階段限水,除了停供噴水池、沖洗街道、水溝及大廈外牆,釋放消防栓、露天屋頂放流及其他不急需之用水外,也減供用水每月超過1,000度大用水戶之用水;並減供1,000度以下之游泳池、洗車、三溫暖、水療等業者用水。第三階段則是分區輪流或全區定時停止供水;第四階段則依優先順序定量定時供水。

2003年的乾旱,該年經濟部旱災緊急應變小組總共開了18次工作會議,一直未解散,延續到隔年,2004年1月7日經濟部及農業委員會共同公告桃園、石門、新竹及嘉南等4個農田水利會第一期稻作停灌,包含桃園水利會的桃園大圳灌區24,524公頃、石門水利會的石門大圳灌區12,206公頃、新竹水利會的頭前溪灌區及鳳山溪灌區5,186公頃以及嘉南水利會的曾文、烏山頭水庫灌區及白河水庫灌區18,723公頃等,面積共計60,639公頃。而在2004年1月14日的第19次工作會議上,決議將苗栗農田水利會納入停灌休耕範圍,再於該年1月29日共同公告苗栗水利會中港溪流域明德水庫灌區地區3,303公頃一期稻作停灌,惟該次作業中屬明德水庫供水灌溉的後龍圳灌區1,443公頃未一併納入公告停灌,於2月9日經劉政鴻委員、農委會、水利署及苗栗水利會等相關單位召開協調會,決議修正公告將該灌區列入停灌休耕範圍後,於2004年2月16日修正公告完成。至此,2004年第一期稻作公告停灌區域,包括苗栗水利會之中港溪灌區及明德水庫灌區4,746公頃,共計高達65,385公頃,耗費26億元。

此外,為因應馬祖缺水,國防部每月自台運水一千噸至乾旱解除;用民船自3月20日至6月23日止、10月3日至11月13日止,每次運水二千噸,共運水九萬噸;連江縣政府也發包六萬噸運水量,從11月18日開始至缺水解除;澎湖也由台灣省自來水公司以三天二航次方式、平均每次3,300噸「台水澎運」,至7月6日敏督利颱風來才終止,共運水約83.3萬噸,可說大家都吃足乾旱的苦頭。

這個從2003年3月1日就成立的經濟部旱災緊急應變小組直到2004年7月5日才撤除,這次旱災的規模與延時,可說是空前,也希望是絕後的。

因2003年的乾旱,國科會防災計畫於2004年度啟動「初步建立具預報能力之季節降雨預報技術」研究項目,希望建立乾旱監測系統,配合乾旱氣候之分析與資料庫之建立,甚至衛星遙測科技的應用,來發展降水預報模式、乾旱指標之建立等,以提升乾旱預警能力。

目前,雨量長期而精確的預報仍然困難,乾旱也難以預防與挽救,旱澇不均的臺灣在這方面還有極大改進的空間。


【補充說明】人造雨與人工增雨:在氣象條件適合的情況下,以人為的方式增加降雨量,以前稱為「人造雨」,但人的力量畢竟有限,無法在晴空萬里之下造出雨水來,而只能在條件適合下增加至多10%降雨,故最近已改稱為「人工增雨」。人工增雨可從空中與地面二種方式,相關完整資訊可參考水利署人工增雨服務團資訊網(http://drought.cook-team.org/index.php)。


若有相關照片或典故要提供,請寄水利署資訊室黃富馴(E-mail:a210060@ms1.wra.gov.tw),並請留下聯絡資料,以利作者採用參考時可以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