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2009年12月8日-大澇之後來跨年的旱災本專欄作者為張炎銘先生

  發刊期數:第0080期/ 發布日期:103/07/25

2009年8月8日,臺灣遭受莫拉克颱風蹂躪,降下超大豪雨,但颱風過後,各地雨量卻低於以往水準。10月份,臺灣西半部降雨少於氣候平均值;11月份,除了西半部,還擴大到東南部;12月,甚至延伸到北部。

行政院於2009年12月2日罕見地召開各地區水情及因應對策會議,12月3日水利署楊署長主持「全國各地區供水情勢檢討暨研商會議」後,決定要簽報成立經濟部旱災應變小組,12月8日該小組成立,12月19日總統召開「節水抗旱」國家安全會議,第一次指示面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乾旱,應以全國、全民、全面的「三全」態度面對,可說大家都繃緊神經,來面對大澇之後可能的大旱。

旱情其實從11月9日,永和山水庫明德水庫供水區實施夜間減壓供水就已開始,此後到2010年8月11日撤除「旱災經濟部災害緊急應變小組」止,該小組共召開5次工作會議、4次人工增雨計畫,而水利署的各區水資源局也召開相關水源調度、緊急應變限水措施會議,北水局召開11次、中水局5次、南水局14次。

只是天若不雨,人類能做的除了水源調度、節約用水、人工增雨、開鑿抗旱井外,就只有停灌休耕、犧牲農業一途。12月14日經濟部應變小組第一次工作會議就決定南部2010年第一期作全面停灌,12月22日公告曾文-烏山頭水庫灌區18,096公頃及白河水庫灌區911公頃,合計19,007公頃一期稻作停灌;2010年1月8日公告明德水庫灌區1,175公頃第一期稻作停灌;2010年2月9日公告中港溪下游灌區2,184公頃面積一期作停灌;直到2010年5月下旬梅雨來臨才緩和缺水壓力,6月後豪雨颱風外圍環流帶來豐沛雨水,才在2010年8月11日撤除「旱災經濟部災害緊急應變小組」,但基隆、汐止等局部地區因新山水庫蓄水不豐,仍在8月26日起實施第一階段限水(夜間減壓供水),直到8月30~31日南修颱風為臺灣北部、東北部帶來大豪雨,才解除基隆地區限水

此次旱災,單單停灌補償經費就約10.6億元,其他損失與不便尚難以計算。民眾應思考:對乾旱的不便與損失只有認命嗎?難道不該支持已經過各種專業分析、並通過環評的水資源開發方案?


 

【補充說明】抗旱井:「臨渴掘井」本來不是很正面的形容詞,表示不能未雨綢繆,事到臨頭才救急應付。但乾旱時的抗旱井仍有「亡羊補牢」的積極意義。抗旱井較嚴格的定義,可說是為減輕旱災,經中央主管機關同意,設置備用水源而開鑿的水井。水利署在2002年時為解決新竹地區缺水危機,曾於頭前溪地區挖10口地下水井以備緊急用水需求;另外,亦在台北縣樹林鎮山佳地區鑽鑿8口水井,可說是最典型代表。但較廣義的抗旱井可說是乾旱時期,政府能夠掌握緊急出水供應的水井,並不限於公井。抗旱井可能水質較差,平時並不供水,也有可能水量足夠,平時不列入營運常態,但乾旱時可救急。
 


若有相關照片或典故要提供,請寄水利署資訊室黃富馴(E-mail:a210060@ms1.wra.gov.tw),並請留下聯絡資料,以利作者採用參考時可以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