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102年度水旱災防救業務講習活動片段報導

  發刊期數:第0024期/ 發布日期:102/06/28


  依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2007氣候評估報告指出:過去100年全球平均溫度上升0.74℃,而海水位平均每年上升0.18公分,但近10年上升速度則增加為每年0.31公分。該小組並預測未來100年間,全球平均溫度將上升1.8~4℃,且極端情況將上升6.4℃,據此推估海平面高度平均可能上升10~20公分,最嚴重將高達59公分(氣象局陳怡良課長),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及未來環境劇烈變化,相關水旱災防救災業務如何整備及因應?

  水利署爰特別與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合辦此一講習,廣邀國內防救災相關單位人員參加,並邀請學有專精的講座分享研究成果。講習活動由水利署楊署長的「一手抗旱、一手防汛」拋出氣候變遷引致的水資源等嚴肅課題,鑑於水旱災防救是一項跨領域整體性的長期工作,加上民眾對防災工作的認同與需求,政府對於災害的處理已由災後重建轉化為主動積極的防災減災觀念。而隨著網路科技日益發展,防災資訊及決策支援的雲端化,已成為當前防災的新趨勢,而經由今年的0519豪大雨事件,證明政府間的合作默契已更成熟。緊接著有行政院災防辦石主任的肯定與期許,以及科技中心副主任陳宏宇教授對水利署及相關機關的努力,表示高度肯定。
  大會並邀請Google公司工程總監Eric Chu專題演講:The Development of Google Crisis Response and its Application,讓講習活動生動而精彩,Eric表示:在重大危機發生時,Google網站會提供多項危機處理服務,其在日本311震災以及泰國水災等幾次全球重大災難中都發揮極大功能。
  近年以來,台灣地區主要天然災害首推颱風,根據1985年至2011年資料其占各項總災損的86.26%,損失經費約計3,765億餘元,而豪雨致災的損失,占各項總災損的10.12%,損失經費約計44億餘元,其災損至巨。因此如何有效降低各項災損,為各級政府積極努力的目標。水利署為提升淹水預警的準確性,亦對雨量警戒值設定提供經驗,吳東昇工程司舉例:花蓮壽豐村、樹湖村及共和村等,透過500組淹水模擬結果,發現是花蓮縣的主要淹水事件地點,而樹湖村淹水處主要為豐田火車站南側地下道,究其原因係為地處低窪使然。當了解到此一特性,權責機關的因應策略自然可以順利提出,這不單是預測可以更準確、預警可以更提早,且採行措施可以更精確,更進一步,治理計畫亦能順利提出。

  為讓防救災更行動化,政府在推動行動APP時,其設計準則所考量的不只是數位,重點在服務。台大康仕仲副教授整理出資料面、呈現面、互動面等3面向的10大準則,包括:忠實性、時效性、連結性、清楚性、簡單性、一致性、階層性、容錯性、流暢性、個性化等。流暢性是程式要有自我描述性,使用者在任何時間都能知道程式在哪裡,可以使用什麼功能,下一步能做什麼事情,預期下一步能夠獲得的結果。透過這些準則,更要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Start with needs),並以精簡(Do less)、具備包容性(Build for inclusion)且具有一致性,但不制式(Be consistent, not uniform)為重點,俾開放讓一切變得更好(Make things open, it makes things better),如此的APP設計準則更可當為服務指南。

  然水災的致災原因相當複雜,在勘災過程中應從整體性去分析洪水來源與災害關聯性,而非僅從淹水災害區域辨識問題。流域綜合治理之目標應是解決介面問題,透過複合性致災原因分析或許能提供解決之道。科技中心謝龍生組長進一步指出:未來若能讓社區民眾知道水災致災原因,對於推動自主性社區之防災,將有相當大之裨益。本講習特別導入水利防災資訊為主題,參加人員近300人,可見各機關對水旱災防救業務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