潺潺流過的柳川溪水,承載著先民的歷史與生活脈絡,巍峨輝煌的樂舞台,文人雅士薈萃的寶地如今風華已逝,只餘殘柳青青,伴著混濁灰暗的溪水,逕自流淌。洪荒的前身位於早期的大湖溝一帶,荒埔河水氾濫沖刷,傳說最早有鄭國姓湖南籍部下隨軍渡海來此開墾,隨後有客籍族人先到此開墾,河洛人來了之後,客族人就把墾地賣給河洛人地權更易。過往者無情,歷史更迭,改朝換代,到了日治時期,遂把柳川綠川及台中公園間的棋盤街道,以小京都的規模建設發展,整治水溝,並於兩岸遍植柳樹,遂稱柳川。
在日治時期的一九二○、三○年代,台中雲集著一群社會菁英,在帝國異族的統治下,依然保有理想唯美的情操。曾經櫟社詩文朗朗,曾經文協改革聲宏,那一個個保持清明思想的靈魂或投身政治社會運動,或投身文化改造運動,他們所掀起的叱吒風雲,曾經撼動了全台。當時的台中地區(大台中州),的的確確是全台灣的文化中心,在這裡,繁鬧的並非空洞的塵囂光色,而是雋永的人文光彩。 然而風華已如逝者之夫,許多歷史現場,今日都已了無陳跡,舊樓已頹,歷史的吉光片羽已傾,台中由自豪的文化城演變為商業炒作土地的"機會城"。人與河、民與城,那如同胎兒與母親聯繫的情感臍帶已然斷碎。柳川畔的樂舞台,多少大型會議曾經在此召開,北、中、南各地菁英,八方風雨雲集,在這裡論說陳述、從這裡出發行動,當年的盛況,如今只能惴想一二。
原名大邱溪的柳川源於豐原市街區南方,流經潭子鄉再入台中市北屯區。至接近進化路入北區,繞過寶覺寺後方,環流五權國中後過五權路與中華路進入中區,順著柳川東西街流至民權路進入西區,越過林森路與南屯路進入南區。最後柳川穿過鐵路與復興路,至縣市界處入台中市烏日區入注旱溪。這樣一條自北而南貫穿台中市中心的河流,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二次世界大戰後,因國民政府遷台,一時臺灣之中國移民遽增而暫無居所。為抒困台中市之大陸移民,「警民協會」利用砍除柳樹後之柳川河畔土地,為其興建臨時屋舍,柳川原有景觀乃因此而遭破壞。依水而傍,逐河而居,擣衣洗滌、取水碾米,曾經水碓林立,記錄著一個個移民家族的悲喜劇。當時在柳岸邊的住戶生活單純、富人情味,在林之助藝術家的膠彩畫中,記錄著一個物質困苦艱難而心靈單純豐美的年代。人口劇增之後,帶來了更多的商業活動及人群,母親之河早已承載不住如兒女般的人類所求。家庭廢水、商業垃圾、漸漸取代了綠泱泱而白鵝悠遊的溪水風光,幾代風華於此幾乎湮滅。台中市府隧自1960年代起逐步拆除柳川、綠川沿岸的違建,於 1987 年完成違建拆除工作,並不斷進行柳川、綠川兩岸的人工綠美化工作,企圖逐步恢復原有的美麗河岸風光。但輕忽歷史文化連結的整治,任意於區段河川表面加蓋,以治標不治本的中段汙水截流方法,母親河之病恐怕也只能苟延殘喘了。
夢裡的河水潺潺,卻早已成了默漬模糊的一幅畫,只堪畫冊裡一頁頁翻看,對著舊時河濱那巍峨輝煌的樂舞臺戲院,和柳川沿岸的低矮木屋相互串成的人生戲劇,掩面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