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卑南溪台東大堤防災減災工程 執行成效及過程第八河川局 工務課

  發刊期數:第0109期/ 發布日期:104/02/13

  卑南溪為台東縣內中央管之主要河川,其主流大崙溪發源於中央山脈之卑南主峰(3,295m),流域面積約1,603km2,主流長約84km,平均坡降約1/159,為東部急流型河川

  「台東大堤防減災工程」位處卑南溪河口,中華大橋下游右岸,堤後為台東市區及台東森林公園;因該河段位處卑南溪之直衝河段,於颱洪時水流挾帶大石及漂流木衝擊堤防,常造成堤防及相關附屬構造物損壞;以民國98年莫拉克風災為例,即造成台東大堤河段堤防沖毀約200m。再者本河段亦為卑南溪產生風揚塵量最多之河段,每逢東北季風颱風吹襲,即使卑南溪河床裸露之乾燥土壤揚起,並順著堤防前坡產生「跑道效應」吹送至堤後台東市區,嚴重造成當地空氣品質之污染危害;爰此,第八河川局遂於「101年度重要河川環境營造計畫」內辦理本案工程。

  在工程設計階段之設計理念、創意、經濟性及安全性考量:

  1. 工程之設計理念以護堤先護灘方式的思維,於水流直沖段設置弧形丁壩2座,形成堤身兩道保護,以維岸上台東森林公園及台東市區鄰近居民、房舍農地安全。
  2. 因地制宜,採挖填平衡及就地取材。
  3. 採適度覆土植生防風樹種,形成穩定綠帶,以期能減少風吹「跑道效應」造成之空氣污染危害,並可作為環境營造及鄰近生物棲息之空間。 
    施工前照片(由上游往下游攝)
     

 計畫執行過程及困難點:

  1. 工程所設置之弧形丁壩2座,因新設丁壩工需與原有堤防銜接,且弧形丁壩屬3D立體設計,故於工程圖說繪製、相關工項及數量計算皆為不易。
  2. 因位處直衝河段,故需採用較高強度之工程設計,設計階段大量參考卑南溪相似河性之已施做之工程設計及理念,再依現地及實需調整較適合之設計形式,頗為費時。
  3. 在施工過程中,因屢次受豪大雨颱風侵襲的影響,造成卑南溪水暴漲,工程臨時擋水土堤慘遭沖毀,導致工區淹水無法順利施工,大大增加工程施工困難度。

 工程完工後之成效:

  工程於102年底完工後迄今,歷經了麥德姆颱風及鳳凰颱風的沖擊、考驗,著實有一定之成效;新設置之弧形丁壩工已將原河段直衝之洪流,順勢挑流並導向河心,提高堤防本身的安全性;另該覆土植生之木麻黃防風樹種,已漸形成一穩定之綠帶區,除了能融入周遭自然景觀、生態保育及環境營造,並配合鄰近之台東森林公園及暨設觀景臺、觀潮橋及自行車道等景點串連外;亦能減少河床揚塵量,並可提供鄰近生物棲息、繁衍之空間。

 

卑南溪河川區域內棲息之生物
花嘴鴉 環頸雉
花嘴鴨 環頸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