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重現過去生態功能 鱉溪棲地復育規劃水利署河海組

  發刊期數:第0130期/ 發布日期:104/07/10

  鱉溪位於花蓮縣富里鄉,發源於海岸山脈,為秀姑巒溪上游支流(如圖1),過去常有鱉群出沒而得名,此外,流域內另有一地名為吉拉哈艾(ci-halaay,意指那裏有日本禿頭鯊),這些除展現當地命名文化外,亦反映出當時的生態情形。但時至今日,魚類族群已幾乎皆是西部原生入侵種,而原有的生物如鱉、日本禿頭鯊數量已極為稀少,臺灣東部特有的菊池氏細鯽(如圖2)近年調查甚至已無相關紀錄。為增加當地生態功能,第九河川局曾於2006~2007在此辦理生態調查並提出初步改善建議,水利規劃試驗所為推動河川復育,延續第九河川局所作的努力於2012年開始進行鱉溪復育規劃工作。

  臺灣河川環境變化極大,若單純依據生物習性營造棲地環境,往往抵不過一場颱洪事件的沖淤能量。其實原有棲地功能弱化,是因為河川營力受到干擾(例:水利構造物或地震)改變了來水來的特性,讓河川失去了自我修復棲地的能力。因此河川復育必須先瞭解河川特性及干擾,並從中尋求改善、補償或替代措施。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圖2 菊池氏細鯽 圖3 鱉溪流域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
圖4 鱉溪不同重限期距洪水洪氾情形 圖5 河川有著大大小小的橫向構造物

  河川特性的探討,往往是從大尺度開始,因為大尺度的流域特性是大範圍且以數萬年的時間形成,要改變並不容易,因此常常成為環境變化的限制。從地質圖來看,鱉溪流域主要分為都巒山層、大港口層及利吉層(如圖3),其中都巒山層,堅硬岩性形成峽谷(如小天祥),溪床密布巨石;利吉層岩性軟弱易受侵蝕,因此水質混濁;大港口層則介於兩者之間。因此地質特性的不同,僅在石厝溝溪出現階潭(step-pool)的河床樣貌以及潔淨的水質,成為臺灣保育類物種臺東間爬岩鰍的棲息地。再從1993~2010年河道大斷面測量資料來看,河道有嚴重下刷的趨勢,最嚴重的地區可高達6公尺,除部分區域岩盤裸露外,灘地淹水頻率也大幅減小(如圖4)。岩盤裸露後底床合適泥沙的缺乏,將會造成底棲生物棲息空間的消失、魚類合適產卵的地區減少,如此生物量的減少相對也代表鱉的食物來源減少。另外鱉適合產卵的底質環境為河沙,但鱉卵一旦泡水後將會成為死胎,因此推估最佳產卵的環境應是,小洪水(卵不會被沖水或浸泡)上不去但大洪水(可以帶來泥沙)可以上的去的灘地,但因為河床下刷以及兩岸堤防過於靠近深槽,這樣的環境並不多,而且這樣的河川型態在洪水期間缺乏避難空間(緩流區),洪水一來所有的魚類將被帶往下游,增加生態復原的時間。若單純以鱉產卵需求來看,當然它仍可利用兩岸農田,但部分堤防裸露無遮蔽,將影響鱉的攀爬意願,更重要的是,兩岸農田雖然已有一定比例採用有機栽培但,為方便管理多數已進行水泥化(圳路可避免阻塞淤積、其他地區可避免蛇鼠害蟲),而且苦茶粕的使用也嚴重傷害水域生物。

  此外富里的稻米品質極高,因此當地產業以及兩岸土地利用以水稻田為主,為了灌溉,於鱉溪設了許多取水,又為了穩定河床保護構造物或輸水管線,設置了固床工,因此於河川有著大大小小的橫向構造物(如圖5),其中造成水面落差大於1公尺的有11座,一般來說攔河堰會造成的生態影響有:1.棲地單調化,2.河川流量減少,3.生態廊道的阻礙,為分析其所產生的影響,利用2維動床模式(SRH2D),模擬有無攔河堰河床的變化型態,並搭配不同流量及魚類適合度曲線以瞭解魚類可用棲地變化情形(如圖6)。分析發現,攔河堰拆除後,魚類棲地雖略有影響但不明顯,但基流量對魚類棲地的影響卻極為顯著,尤其是當地的原生魚種,一旦基流量增加,原生魚種的可用棲地明顯增加,顯示影響魚類生態最主要關鍵在於灌溉取水造成河川基流量減少。至於生態廊道問題,從魚類縱向分佈情形來看,上游地區洄游魚類族群雖然較少,但是否受到橫向構造物影響,還需要再做更進一步的調查研究。

  規劃期間,承蒙當地社區的認同與支持,提供相當多的在地資訊,例如:鱉常出現地區、發現卵的地區、曬背時間、河川環境變化情形(如圖7),得與前述分析相互印證與比對;也從民眾的角度分析,鱉減少的原因,並提醒有人為捕捉的問題。討論的過程表達了對於恢復自然河川環境的期許與願景,甚至提出了還地於河並以社區補償的相關構想。除此之外,在地的農會、水利會或縣府的農業處也提供了許多資訊,以幫助規劃團隊掌握在地情勢。當然生態復育,亟需相當生態方面的知識,因此邀請多位相關專家學者現勘與指導,以掌握生物更細緻的行為與習性。

相關圖片 相關圖片相關圖片
圖6 魚類棲地適合度分析 圖7 鱉溪豐南聚落河段環境變化


綜合上述分析,針對鱉溪提出以下幾點復育策略:

  1.河川環境營造:為解決颱洪期間魚類避難空間不足問題,於豐南村護岸之戧台設置魚類的避難空間,且其空間設置階梯可兼為親水設施(如圖8),滿足當地民眾期盼。另外該河段亦有河岸沖蝕問題,將設置多階段砌石固床工丁壩,除可減緩洪水河床的掏刷,保護河防構造物的安全,亦可增加魚類棲地

  2.河川廊道改善鱉溪橫向構造物落差超過1公尺者多達11座,如何或是否有必要改善河川廊道,應再做進一步的調查研究。但初步應協調水利會取水時,避免堆放土石導水橫貫整個河川斷面,造成河川斷流或伏流

  3.灌溉用水檢討:在確保當地民眾的水稻種植需求的前提下,檢討現有灌溉用水量,期盼提升河川基流量,增加原生魚類可用棲地

  4.指標物種棲地營造:由於西部入侵種魚類以成為當地優勢種,在有效移除之前,要重現菊池氏細鯽有一定的困難度,因此採用移地復育的方式,利用兩岸的水田,局部增設濕地或妥善利用筊白筍田、埤塘作為菊池氏細鯽棲息地(如9),並改善部分圳路,作為連通廊道棲地空間,而鱉亦喜好如此的草澤環境,亦可增加鱉的棲息空間,況且魚與鱉皆會是稻田害蟲的天敵,相輔相成,讓棲地復育融入當地產業與生活中,以形成社會-生態的生產地景。

  5.加強生態保育:河川中仍有部分適合鱉產卵的區域,應加強當地民眾環境教育,而且人為耕作的所形成的裸露地及土坡常常是鱉產卵的環境,應共同思考合宜的管理方式,此外再配合推動封溪護魚以減少鱉與鱸鰻被捕抓壓力。

河川復育涉及的面相極為廣泛,而且很難確切訂定什麽叫完成或成功,唯有在執行後不斷再進行監測檢討,方能找到一適合當地的環境經營模式。
圖8 豐南村河段景觀營造示意圖 圖9 鱉或菊池氏細鯽棲息地營造示意圖
圖8 豐南村河段景觀營造示意圖 圖9 鱉或菊池氏細鯽棲息地營造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