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利用沙畫訴說宜蘭河的演進與蛻變第一河川局

  發刊期數:第0431期/ 發布日期:110/04/16

清濁二溪昔為宜蘭平原的兩大河川,同源於南湖大山北峰,沿著山谷直沖而下,於內城地區出平原處岔分為清、濁二水;「清水(正名西勢大溪)」今稱宜蘭河為原本的主流,順著河谷的方向直沖龜山島,但因從山谷裡沖下來的石堆積在谷口、堵塞了水路,以致向右岔出一條「濁水(正名東勢大溪)」,因分岔處淤積越積越甚後,濁水反成了主流,為今稱蘭陽溪。歷史記載西勢大溪經四次的蛻變,從清領時期1878年烏石港出海、1892年打馬煙(頭圍港)出海,在日治時期1936年七張右轉流至東港,與濁水合流出海,成為今日的宜蘭河道。

自古以來清濁二河一直主導宜蘭的人文發展,是水運要道,也是經濟命脈,從西而東橫亙在蘭陽平原中央,造成交通不便,只能搭乘渡船舟楫往來,或到上游淺瀨涉水渡河。清代時期,宜蘭河交織的水路交通網路,肩負著貨物運輸的經濟功能,但因水路通淤不定、彼此襲奪,每逢遇及颱風來襲,上游山洪暴發,水沖民房,下游地勢低窪,氾濫成災,而成為經年水患的要因。

有鑑於宜蘭河水患頻繁,日治時期1899~1901年,在宜蘭首任廳長西鄉菊次郎的戮力下,宜蘭河開始興築堤防,全長1,868公尺,共計花費39,300餘日圓,動員保甲勞力7,952人,為日治初期耗費鉅資之大工程,人們稱之為「西鄉堤」,築堤完成後,氾濫減少。1905年宜蘭紳民為感念西鄉之功績,特立埤「西鄉廳憲德政碑」,述說這段治理的典故。戰後,堤防設碑處為眷村違建佔滿,宜蘭縣政府將違建拆除,原碑才得以重見天日,並被遷移至西門橋東側堤防上。今站在堤上賞景,峰巒倒影,有如畫屏,謂之「西堤晚眺」,為蘭陽十八景之一。

1981年的宜蘭河高灘地雜亂、民眾亂墾,影響通洪及景觀,缺乏妥善維護管理,透過專家學者及政府機關共同討論規劃後,於1998~2003年間完成治理宜蘭河濱公園的景象,將過去建堤防以安全為主要考量的作法,改為自然生態,以融入當地環境為主,綠化河岸景觀,提供民眾休閒、遊憩的好去處。

2015年第一河川局宜蘭河永金段治理環境改善工程,以「勁水永金、永結同心」為主軸,融入在地特色-歌仔戲及機堡兩種元素;2019年在大礁溪上游段的環境改善工程,以「人文和諧、河川永續」為主軸,進行河道空間綠美化設計,分為生態保留區、景觀休閒區及親水遊憩區,透過民眾參與的機制、結合在地文化、考量生態、環保、創新等多項特色融入設計與施工,推廣文化發展,創造優質環境。

河川環境是需大家共同參與合作,第一河川局於2020年在宜蘭河壯圍段舉辦水環境走讀暨彩繪活動,以「畫說宜蘭 河我一起」為主題,邀請民眾共襄盛舉,使民眾能夠瞭解到宜蘭河水文環境、生態及其歷史文化,希望喚醒與深化民眾共同關懷與維護,溪手相伴,百年好河,使河景變美,人心凝聚,讓未來宜蘭河美好的景物,繼續說下去… 敬請觀賞【畫說宜蘭河_沙畫影片https://youtu.be/KAhxhemyk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