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水利署102年環境教育研習活動-探訪景美溪流域

  發刊期數:第0029期/ 發布日期:102/08/02


  水利署102年度環境教育研習活動第2梯次於7月19日舉行,這次研習活動由水利署謝副總工程司政道主持開幕式,並邀請水患治理監督聯盟總召集人林淑英老師帶領我們認識景美溪流域景美溪發源於新北市石碇區,上游主要有烏塗溪、崩山溪、大溪墘溪等3條支流,當地原住民稱它為霧裡薛溪,流經石碇、深坑、木柵、景美後,注入新店溪,全長約30.3公里。
  活動探訪由石碇烏塗溪開始,烏塗溪可見淡蘭古道的遺跡,第一站『不見天街』是古道的重要路段,特殊的「吊腳樓」建築形式,是居民為解決空間問題所發展出來的。沿河谷傍山而建,樓板懸於河上,不見天日而稱之。而石碇的特殊壺穴地形是在河流上游經常出現的一種地理特徵。由於雨水令河水流量增加,帶動上游的石塊向下游流動,當石塊遇上河床上的岩石凹處無法前進時,會被水流帶動而打轉,經歷長時間後將障礙磨穿,形成一圓形孔洞,稱為壺穴

  順著景美溪下游,轉向政大後山,參觀小坑溪步道巡禮,民國86年,台北市政府開始運用生態工法治理這條野溪,石頭砌成的護水堤岸、魚梯等設施,保存了較多樣的環境,步道沿線生態完整、植物相當豐富,我們在觀賞小坑溪清澈溪水的同時,驚見一條白腹遊蛇悠遊於溪水中,白腹遊蛇主要棲息在乾淨的流動水域,通常是水質指標性生物,能夠看見白腹遊蛇,也代表著小坑溪水質良好。再往指南宮石階步道走,兩旁立著日治時期主要是昭和13年(1938)信眾奉獻的石雕燈亭,古樸大方,從落款可以看出捐助者多來自永樂町、太平町,也就是現在的大稻埕地區,正是那個年代商業非常發達的區域。
  最後一站來到位於景美國小旁的開道碑,日治時期,在台興建的第一座鋼筋水泥橋是橫跨在景美溪上、連接新店景美兩地的『瑠公橋』。當年也填平景美街的舊圳道,改善排水溝等,以維護公共衛生;還完成了木柵路的闢建,讓景美到木柵之間的交通更為方便。這些公共建設的費用之中,有地方士紳捐款襄助;為了紀念這些事件和嘉德懿行,遂在溪畔立了這個『開道碑』。

  林淑英老師介紹景美溪沿途的自然生態與人文歷史,並分享她參與在地環境運動與社區營造的經驗,使我們獲益良多,透過探訪景美溪流域,從上游下游沿岸的歷史文化、動植物特色,還有先民在沿岸開疆拓土、努力營生的動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