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天花湖水庫溪流生態復育規劃作為水規所畢嵐杰

  發刊期數:第0184期/ 發布日期:105/07/22

河川是人類歷史上文明發跡的母親,對於身為島國的臺灣,河川更承載著生命裡特別的情感,昔日依山傍水的生活作息,至今依舊和國人的呼吸纏綿交織,不可割捨。臺灣特殊山水交疊的地質特徵孕育出豐富多樣性的生態系統,在人與環境的交錯互動過程中,形成如今繁華的景象,卻也衍生出一些開發與自然環境生態面向上的問題。本文以本署水利規劃試驗所目前規劃位於後龍溪流域之離槽式天花湖水庫為例,依據歷年生態調查成果,掌握攔河堰洄游生物之時空分布情形;另對於水庫飛鳳溪沿岸與其集水區所造成之衝擊,提出生態補償之觀點,以落實環境正義。


流域生態資源調查

本計畫於後龍溪主流由河口至打鹿坑攔河堰上游共約40公里範圍內布置12處固定樣站及6處補充樣站。後龍溪主流與雞隆河沙河溪(含飛鳳溪)、老田寮河、南勢溪支流,進行陸域生物相,包含鳥類、哺乳類、兩棲類、爬蟲類、大型昆蟲類與濱溪植物等6項及水域生物相,包含魚類、蝦類、蟹類、藻類與水生昆蟲等5項進行調查,共執行固定樣站140站次、補充樣站36站次,以全面瞭解及掌握後龍溪溪流生態系統樣貌。


後龍溪主流攔河堰周邊生態保育措施

依調查結果顯示,設後影響水生物移棲者計有10種魚類及粗糙沼蝦等(如圖1),依其洄游特性包括游泳型及底棲型,魚道設計必須符合洄游生物基本洄游需求。因此攔河堰體設置主魚道外,亦增設近自然型魚道為副魚道(如圖2),包括主魚道出口位置、階梯式水池斷面,階段高調整與體一致,進水口上游平移5公尺。規劃於進水口控制室與右岸防洪牆間布置副魚道,利用打鹿坑截流管當做副魚道呼水路等。此外,攔河堰設施結合後龍溪環境教育,主要工作包括參觀民眾預約登記與解說員安排,並規劃每次可參觀人數與時間(包括水資源設施介紹、魚道解說與觀察體驗等內容),解說員可邀請當地保育團體或雪霸國家公園解說員擔任,讓遊客體驗大自然並傳遞後龍溪河川生態保育觀念。


圖1 攔河堰指標生物主要特性
種類 特性
特性

每年10月至翌年2月溯入河口,4~6月開始溯入中上游;成魚常於洪峰後降河入海。

特性

5~6月溯入中上游,成魚常於洪峰後降河入海。

特性

春、夏季洄游,5~6月最主要。

特性

4~5月溯入河川上游,9~10月降海。

特性

主要在9月間洄游上溯。

特性

春秋大雨後成魚上溯產卵。

特性

春末夏初會有成群上溯行為。



後龍溪支流飛鳳溪沙河溪生態保育措施

水庫興建後,飛鳳溪上游長約1.7公里河段不受水庫影響,仍能維持淺山溪流生態系的型態;中游長約3.5公里的河段則改變為湖泊生態系;大以下河段則配合水庫洩洪需要將予治理。為落實環境正義理念,中游段規劃於大墩培厚區作為生態補償用地進行生態復育,以自然演替方式回復接近淹沒區現況之棲地環境(如圖3)。中游代表性河川型態委請專家或學者在水庫施工前先辦理代表性河川斷面之拓印,再利用墩培厚區於培厚完成後以約略對應高程處重建方式予以保存。復育完成後,可結合生態博物中心理念,提供生態休閒、自然觀察等功能。

飛鳳溪下游自然度良好,考量河防安全並以生態工程及河川環境營造方式,規劃將已公告之河道治理計畫線向外兩側50公尺或自然邊界納為生態補償用地,沿河岸平坦處可規劃為地方休憩公園兼水資源解說站,兩岸較陡處及永興橋以上區域則進行植物調查並以自然演替方式使其逐漸回復次生林型態,河道則配合地方發展需要做低密度親水遊憩活動,活絡地方生態觀光資源。


結語

河川的重要性不言可喻,水利工程規劃與設計必須導入河川生態保(復)育觀念,不僅要興利除害,為國人謀福祉,更應提供計畫區域豐富而完整的生物棲息空間,營造生物多樣性的面貌,形塑出河川原有的自然美質與功能。同時藉由水資源設施與水環境教育的融合,除期能提振地方觀光產業外,讓社會大眾建立新的環境及旅遊倫理,透過學習和親身參與的體認,培養對於溪流生態應有的尊重態度與習慣,人與河川間和諧共存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