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1992年11月-鯉魚潭水庫竣工及虎頭埤水庫修復完工張炎銘先生

  發刊期數:第0169期/ 發布日期:105/04/08

  鯉魚潭水庫位於苗栗縣三義鄉,是攔取大安溪支流景山溪水源(第一期)及透過士林攔河堰越域引水(第二期)的重要水庫

  第一期工程主要為大溢洪道、取出水工、後池水庫工程。自1985年7月開工,1992年11月完成,水庫集水面積53.45平方公里,大長235公尺、高96公尺,水庫容量12,606.9萬立方公尺,已算得上是大水庫,但因集水面積小,僅能供水每日22萬立方公尺,為滿足大台中地區公共用水,乃進行第二期計畫。

  第二期工程乃是在大安溪主流上建設士林(參閱2002年9月士林),經導水隧道,利用300公尺的落差經卓蘭電廠發電後,尾水再入水庫,讓水庫每天供水能力提升至90萬立方公尺,工程自1992年8月動工,2002年9月完成,若無本水庫,則1999年921大地震後,台中地區居民將因石岡壩震毀而有更長的分區供水夢魘。
鋸齒堰溢洪道
  本水庫最有特色的地方是擁有全台唯一鋸齒溢洪道(全國也只有兩處,另一處是金門的金沙水庫)。因依照水力學原理,排洪量與排洪道寬度成正比,但受限於該處的地形寬度,要在狹窄的排洪道內增加排洪量,只有把溢洪設計成鋸齒狀,若把這些「鋸齒」拉直,就相當好幾倍的排洪道寬度,如此可克服地形的限制,減少用地面積,是相當具巧思的設計。

  在11月修復完成的還有虎頭埤水庫虎頭埤水庫位於台南市新化區東郊的虎頭山麓,係攔取、匯集鹽水溪支流茄苓崁溪及附近丘陵地集水面積7.15平方公里之逕流而成。

  虎頭埤水庫最初建於何時、由何人所建已不可考,不少資料說它是全台第一座水庫,依據是西元1661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大批漢人移墾於現今新化區附近,致虎頭埤蓄水供應不足,可見當時已有水庫,至少已有埤塘,而到1831年時漢人已有擴建、改修埤塘之舉,而本水庫有正式歷史記載是1841年,由新化紳士歐陽安氏投資改築蓄水,若以此正式紀錄而言,本水庫晚於1748年的中正湖水庫,若以非正式紀錄的「埤塘」而論,可說是臺灣地區最早興建完成的水庫
虎頭埤水庫
  1906年時嘉義地區發生2次大地震,本水庫遭受地震災害,目前本水庫頂還留有紀念石碑,略述修復經過。1923年日本人為增產,加高土至15公尺,但1935年7月嘉南地區豪雨,水崩潰,1936年11月方修復完成,原是容量135.7萬立方公尺的灌溉水庫高15.3公尺、長470公尺,2011年10月實測容量為106.1萬立方公尺,觀光也成為主要標的了。


【補充解釋】水庫長與高:水庫規劃時,由地形圖上可約略估算其長,並且採取最適宜的高以得到庫容量。但實際興建時,因區域地質狀況不同,長在每個斷面的高程高可能都不太一樣。通常所說水庫長是指頂長度,而高是指大斷面的最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