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淺談蘭陽平原地下水位站房形式第一河川局林晉榮

  發刊期數:第0171期/ 發布日期:105/04/22

  水利署自1992年起針對各地下水分區陸續進行水文地質鑽探及設置346站、747口觀測井,並辦理水位觀測工作。第一河川局轄管蘭陽平原地下水位共21站、39口自記井,自2015年起統一採用壓力式水位計,更於2016年採用手機蒐集地下水位資料,提升工作效率及方便性。

  第一河川局地下水位站主要可分為三種型式:站房型、平面式以及圓筒型。如圖一至三分別為站房型地下水位站(五結)、平面式(同樂)以及圓筒型(內城)。

  傳統地下水位站以站房式為最大宗,其最主要目的為可隔層,存放較大型之地下水位儀器,並同時兼具通風功能。然其隔板及上下門開闔設計不良,一線人員蒐集資料時,易撞到隔板或上門板,狹小陰暗空間收取水位資料費時。目前大部分之地下水位站均設置於學校內,以便管理。而站房型地下水位站外型貌似流動廁所,觀感不好以外,更讓許多附近居民產生誤會,造成校方困擾。
 

相關圖片
圖二 平面式地下水位站(同樂) 圖三 圓筒型地下水位站(內城)


  而後發展出平面式地下水位站,其為地表向下挖深約0.5米,多用鐵蓋蓋住,主要減緩被誤會為流動廁所減少校方困擾。然其因向下挖深,排水不易,容易造成積水,亦產生濕氣影響地下水位資料蒐集品質且儀器夀命也會大打折扣。方形外觀更容易造成兒童嬉戲時,不易注意之危險。

  圓筒式地下水位站則為結合上述兩者形式進行改良,圓筒外觀可避免附近居民誤會,減低兒童於遊玩時碰撞所受到的傷害,並且站體為地表上的空間,減少積水情況,並且在四周設計小洞提升通風。地下水站體外表更放入地下水位之說明,提升民眾對於地下水位認知。

  地下水位資料蒐集之工作擁有時效不可返回之特性,一旦錯漏即無法補救,更是影響後續研究及施工之關鍵。為了提升地下水位資料品質,除儀器本身穩定性,站房設計形式也將是影響儀器紀錄之正確性及夀命。而地下水位站不僅只是擺放地下水位儀器及蒐集的空間,更應融合附近環境,考量第一線人員蒐集便利及安全等。現今科技日新月異,地下水位紀錄器及搜集器均越加精細,所需空間縮小,附近環境對儀器之影響卻相對提高。

  第一河川局於2015年8月即因蘇迪勒強颱,吹倒五結地下水位站之情況,其除本身站房建置不穩以外,其建置位置於空曠迎風處,直立方形之站房首當其衝。鑑此,為精進現場觀測人員對於站井管理之便利性,同時提升地下水位資料品質,第一河川局日後更新地下水位站房時,將考量天候、週邊人文景觀及教育等條件因素,希望造就一個多功能之空間,同時提升更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