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溼地與生活賴榮孝

  發刊期數:第0186期/ 發布日期:105/08/05

動物星球頻道《濕地生活圈》陸續深入印度卡齊蘭加、祕魯帕卡亞薩米里亞、加拿大芬迪灣、馬來西亞京那峇或非洲的加彭盧安果等各具特色的濕地保護區,捕捉野生動物動人的一面。


動物星球頻道台灣辦公室邀請我做了一段溼地生態的採訪、有關加拿大芬迪灣溼地的導讀,並上教育電台接受范欽慧的訪問。採訪的主題大致上包括相較於這些地方,台灣的濕地又有甚麼與眾不同的地方?不論是在國際或國內,在濕地保育上,近年來是否有甚麼新的趨勢或主張?台灣推動濕地保育是否有甚麼具體行動?濕地保育跟我們的生活有何關係?


最近我剛看過深層生態心理學的【像山一樣思考】這本書,所以特別從演化的角度來談溼地


我們知道,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出現在海洋,經過演化後,有著雙鰭的兩棲類才離開海洋,爬上陸地過活。即使到了現代,這個海洋和陸地交界的沿海溼地,仍是生物多樣性的搖籃,在地球上扮演關鍵的生態角色,各色各樣獨特的動植物,都在這裡棲息。


在加拿大芬迪灣,是受著世界最大潮汐影響的沿海溼地,海裡頭有座頭鯨和稀有的露脊鯨……,他們夏天會來到芬迪灣,這裡有很多浮游生物和蝦,魚吃它們,同時提供食物給各種鯨魚。而在潮間帶是軟體動物的樂園,如數量龐大的螻蛄蝦就提供了鳥兒糧食,成千上萬隻黃足鷸、半蹼鷸從遙遠的北方飛到這裡,牠們佔領了海灣,用鳥喙在爛泥中到處挖,大吃螻蛄蝦等軟體動物和甲殼動物。


生活在陸地上的麋鹿則會穿過森林來到這片溼地覓食,游隼也選擇在這裡繁殖,因為有足夠食物供牠哺育雛鳥。


  • 圖片來自動物星球頻道

芬迪灣是長200公里寬80公里的沿海溼地,在台灣,我們的溼地特色是小而美,以我長期定點觀察位於淡水河口的挖子尾溼地而言,面積可能約只芬迪灣的萬分之一,但生態豐富度是一樣的,海裡或陸地上的生物會選擇這樣的環境生活或繁殖,因為其灘地上富含有機質,也有很多軟體動物和甲殼動物,是螃蟹的天堂,也是候鳥很重要的過境旅館。


那麼溼地保育和我們生活又有何關係呢?


在新北市八里有一座永續環境教育中心,它是我被借調到台北縣教育局推動溼地教育時所設立的,第一次的常設展主題就是【溼地】,除了介紹各類型溼地,以及溼地的功能與價值外,有一個子題特別介紹【溼地與生活】。在那個展示區,我們特別展示了餐桌上的食物包括米飯、空心菜、筊白筍、蛤蠣湯、魚、螃蟹……等,以及夜市裡頭許多人喜歡吃的蚵仔煎。導覽時,我常會告訴來此校外教學的孩子們,如果溼地被污染了,或是沒有了溼地,我們將會失去這些食物,我想透過這樣的學習,孩子的體會應該會很深刻。


最近荒野保護協會台東分會的夥伴和在地保育、文史團體正在關心【知本溼地】的未來發展。一位伙伴寫道:「知本溼地屬於臺東平原南部的重要部落─卡大地布〈知本部落〉─的部落領域,被稱為Tavurung〈達芙龍〉,即水流匯集的低漥處。傳說尋金的荷蘭人因為看到閃亮亮的黃金,於是由知本溪口登陸,首次遭遇卡大地布的族人,他們舉起會發出巨響的木棒便擊斃了水鹿讓族人感到驚訝,因此將目睹射殺水鹿的地方命名為Kinkuwangan〈今古哇岸〉,即槍響的意思。他們也帶來菸草,並送給族人一罈酒,據說這個酒罈至今仍保存在部落。而後當地流傳荷蘭人從知本到鯉魚山尋金,帶走一對黃金眼以及紋身人KaLukaL上船回臺南安平,由此引發KalapiyaT到西部營救KaLukaL的傳說,皆反映出16世紀臺灣東部的獨特歷史樣貌。」


他又說:「一塊土地,同時負載著豐富的生態與地方文化資源,理應是一個難能可貴的城市珍貴資產,但在臺東的開發脈絡當中卻是屢次陷入危機。」


溼地和文化也是緊密連結的。


我從職場退休前,和許多伙伴共同促成政府公告了【淡水河流域國家級重要濕地】,退休後,持續關心淡水河流域沿岸溼地的發展,尤其是社子島以及關渡平原開發案。水總要有地方給它流,如果我們把關渡平原都開發了,提供給市民居住使用,水沒地方去,就會流到我們家裡來,所以我認為保留關渡平原比起建設超級堤防,對我們生活與生命財產更有保障。


我們很多人還不曉得溼地生態系的多樣性僅次於熱帶雨林、珊瑚礁,更不知道溼地具有淨化水質、防洪、涵養水源、保護海岸、調節氣候和經濟魚場等重要性。


我們習慣用經濟的眼光來看溼地,如果也能從生態的角度看待溼地,就會發現溼地對人類生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轉仔自『阿孝的生態日記』
http://blog.xuite.net/treetoad/blog/314941614-%E6%BA%BC%E5%9C%B0%E8%88%87%E7%94%9F%E6%B4%BB


個人經歷

賴榮孝
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
荒野保護協會/行政院永續會委員
新北市健康城市與永續會委員
教育部戶外教育推動會委員

專長領域:
守護河川/河川教育/河川復育/河川溪流生態/水資源循環再利用/水環境教育/守護棲地/生態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