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台灣水環境 走過,命中注定原貌!

  發刊期數:第0036期/ 發布日期:102/09/18

  在陽明山簇擁春櫻爛漫、在阿里山凝賞日出雲海、在合歡山擁抱雪花紛飛和在玉山俯瞰高峰延綿的景色,一幕幕畫格收容在這片特有的地形上,那來自大自然不假修飾的美麗風景,停格在這片土地上。
 
 無法改變,陡峭形勢雨水難留
  生生不息的水循環使我們的地球充滿生機,雨點從天空降下之後,可能再蒸發回到天空,或者是經由溪流與河川流入大海,也有部分滲入地表成為地下水,形成各式各樣的水環境與生態,也提供我們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水資源。而台灣位處海島國家,生態和氣候環境,有其先天的優劣勢,而山脈地形紛紛綿延橫列,形成東部險峻、西部寬緩地勢,在地理環境上早已形成先天不可抗拒的因素。臺灣的氣候條件很特別,雖然雨水豐沛,但是降雨的時間很不平均。以臺灣整體來說,豐水期(5~1月)的降雨量占了七成,而在臺灣南部地區甚至達到九成。
相關圖片
  臺灣的地文條件也很特別,陡峭地形使得河水湍急,快速奔流入海,停留在陸地的時間很短,水資源利用與管理的難度很高。因此,雖然臺灣的降雨量高達世界平均值的2.6倍,但每個人卻分配不到五分之一,成為世界排名第十九名的缺水國家。而臺灣的地理位置又位於梅雨鋒面帶與西太平洋颱風路徑上,常有颱風豪雨發生, 颱風帶來的豪大雨往往造成河川洪水土石流危害、低氣壓造成的大浪也嚴重影響到沿海地區的安全。這些特殊的水資源、河川和海岸條件是台灣水環境三大重點,接下來就從這三方面來了解我們的水環境現況與問題。
  人類為了生活與經濟的需求,因此從古老之前就開始大興水利,想盡辦法儲存與利用水資源。台灣的年平均降雨量為950.7萬噸,其中有2成被太陽輻射蒸發逸散無法使用,而7成流入河川、剩下的5%滲入地表成為地下水資源。為了儲存利用這些天然水資源,我們直接自河川引用了5成的水資源,水庫僅次於河川引用,佔了2成5,另外則是抽用地下水(佔2成)的方式提供全國的用水需求。台灣一年平均約210萬噸的用水量,有71%使用在灌溉、養殖和禽畜的農業用水,9%用於工業區的工業用水,以及20%提供一般大眾日常生活用水。
相關圖片
  「水庫」就是儲水的地方,是臺灣重要的水資源設施,所提供的供水量占總用水量的24%,具有蓄洪濟枯的調節功能。近年來,水庫量快速上升,有效蓄水容量大幅降低,目前已嚴重影響水庫功能。臺灣水庫總淤積率為28.6%,將近水庫容量的1/3;其中又以南部地區的水庫總淤積率達到36.8%情形最為嚴重。高達三成以上的淤積率意味著1/3的水庫容積中,充滿了排不出的、裝不了該蓄存的水。這意味著水資源的供給方面出現越來越嚴重的缺口,缺水危機將頻繁浮現。

 依河而生,洪水接踵考驗
  由於位處於歐亞板塊推擠處,面積不大的台灣寶島上山脈遍佈,1000公尺以上的山地就占了總面積的1/3,而,使得台灣河川呈現了坡度大、水流急、因此破壞力也大、含沙量高的特性。
  台灣主要的21條河流流域面積總共2,400萬平方公里,占了台灣面積將近7成,其中淡水河大甲溪濁水溪高屏溪曾文溪為台灣五大流域。並非地球上所有國家都像台灣如此的河川密集,在這裡,我們可以很輕易的在生活中遇見河流;但也因為如此貼近,更容易因為人為活動破壞了美麗的河流原貌。
相關圖片
  人們依河流而生,生活所需與經濟發展都仰賴著水源,然而過度的人為開發、未做好山坡地保育以及水土保持被人為破壞(如高爾夫球場、遊樂區、渡假村、礦石開發等),每逢豪雨侵襲或梅雨季節來臨之際便形成滂沱急流、洪水期的最高流量(稱為洪峰)增加,面對暴增的水量,河堤無法相對加高與加寬,接踵而來的就是產生淹水與溢堤問題。
 
相關圖片
 海岸整治,幾番考驗期待蛻變
  台灣以1,200公里海岸線為海洋所包圍,是個位處亞熱帶的海島之國,長久以來我們也依海而生。島上山嶽高聳,東部是斷層海岸,高山與深海相鄰,沿岸平原狹窄,海水較深,離岸邊不遠處即為深海。西部則多為沙岸,海岸則山脈距海較遠,沿海平原坡度平緩,海水較淺;加上早年各主要河川均向西流入台灣海峽,順流而下之大量泥堆積於近海地區,也使得海灘向外伸展。
  水源由上游山區經由河流、夾帶著泥沙排放入海,而海中泥沙在板塊運動中推擠成山,原本是個自然的循環。而我們為了儲存水資源以便於利用因此建立水庫,進而為了降低水庫量興建了攔砂壩,這就擋住了原本該自然排放入海的泥沙,造成了海岸線後退與國土流失。節節內縮的海岸線首當其衝的就是海岸觀光業,以南台灣為例,美麗的旗津海岸在兩年消失了近50公尺,沙灘不見了,景觀區也消失了,這些無形的力量正在一點一滴侵蝕我們的生活環境。
  台灣的地理位置,衍生出特有豐枯雨量與山陡地形的環境,雖有無法更改的先天條件,然而相關單位仍然堅毅地撥開阻礙,延續著自然環境的脈動。多年來台灣人所淬煉下的精華經驗,也攜助人民努力前行,極力擺脫環境的箝制,自然的美好,無法承載人為的破壞,那是再也無法還原複製的光景,因此,更應該攜手疼護我們的家園,知難而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