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水利署無悔調適策略 依偎,無悔調適的堅決姿態

  發刊期數:第0036期/ 發布日期:102/09/18

 概念聚焦,行動證明堅定回應
  因為溫室效應的發酵,全球溫度暖化使氣候變遷,也因如此海平面逐漸上升,致使海島國家憂心忡忡,沿海城市更是危機重重,大自然定律變調了,異常氣候似乎逐漸明顯,而那些越漸頻繁的自然災害也讓我們不得不開始正視。因此,調適是全面向的整合策略概念,延伸到水資源、防洪與土及海岸管理三個面向,並從源頭治理、跨域協調、流域整合、公民參與和多元聯合運用等層面出發,而懷抱著預防、降低與避免風險性的方向思維,推動調適行動,使氣候變遷造成的衝擊有轉危為安的機會。
  由於水資源是社會民生必需品,因而策略調適則往節水型、循環型用水文化方向推進,並且需要全民的合作,發酵眾人知水、愛水和節水的調適態度,踏實的行動,讓水資源能永續經營利用。此外,當水利建設進行開發時,需要邀集各機關代表、權益團體及人民參與,以理性、平和的交流方式對談,這也是提供民間瞭解政策發展的管道。

 多元治理,思量進化破繭而出
  然而土的管理,主要是河川疏浚,而相繼而來的運送路線、堆置地方、質不佳乏人問津等棘手問題,也讓河道淤嚴重,河床升高,促使可以流通的水面減少,容易造成淹水的情形,而我們依然與土問題不斷拉扯中,如何解決仍有待多元方案的嘗試。 
  逢雨必淹的汐止地區,現在已經脫胎換骨走出淹水的陰霾,當時也曾歷經居民反彈聲浪、爭議問題的打擊。最初基隆河在治理時,生態工法的推行替代高牆擋水傳統的思維,綠美化的方式成為趨勢,並且採用多元治理、綜合治水的方法,增加河岸的親子空間,大佳河濱公園就是最好的示範。而腳踏車道也可以是堤防的一部分,從汐止一路騎到南港、松山到淡水,或者往石門水庫都是相通的路線,展現防災與休閒的雙重功能。
  在大自然的海域生態,由於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的水災事件,頻率增加;而缺乏整體性的開發規劃,傷害環境生態的人類行為,是該適可而止;另一方面落實地方產業的開發,不只政府部會積極治水,民間也推行環境營造與綠色產業的發展,以結合在地民眾參與。

 醞釀未來,熱烈呼應同舟共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寫照,或許是一些治水機關的前線、幕後與決策人員辛勤的寫照,他們的意志未褪色、熱情未熄滅,仍為這些社會安危建設而奮鬥。而身為人民,是否也該認真地進行調適行動,揮別無關緊要的態度,相互合作,也是為我們的生存環境,存一份安全的保障。


參考2011經濟部水利署《川流不息》〈寸土寸金,都市發展與自然環境該如何兼顧? 談基隆河整體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