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口述歷史-黃金山前署長談「阿公店水庫」專題報告

  發刊期數:第0197期/ 發布日期:105/10/21


主題:阿公店水庫
受訪者:黃金山前署長
時間:2009年1月7日下午15時~16時
地點:經濟部水利署(台中)
訪談人:李宗信
逐字稿整理:林亨芬
 阿公店與阿公店溪的特性

相關圖片
岡山這個地區,原本的名稱叫阿公店,日本人來了之後,看到阿公店東方有兩個崗山:一個大崗山,一個小崗山,就比照日本岡山縣將這個聚落定名為岡山。而阿公店的名稱就僅剩下現在的阿公店水庫阿公店溪這兩個部分。

  我先從阿公店溪這條溪的特性談起。首先,阿公店溪流經的地質非常軟弱,一但遇到豪雨,泥沙就非常多。再來,阿公店溪的發源很淺,除了淺山就是平原。它發源於高雄縣田寮鄉及燕巢鄉交接境內的烏山嶺南麓,且一出山口之後就到達平原,然後入海,這一段距離沒有幾公里,平地又很狹窄,在台灣所有西部平原裡面,平原最窄的就是岡山這一段;另一方面,這片平地靠海平面,地勢又很低,所以當山洪一爆發,這一段就一定會氾濫,因為流速很急的河流馬上就流到平地,流速一下子減緩,就氾濫成災。所以清朝時期,當時的阿公店街上,所有房子都把路當做排水溝,房子裏都要做門檻,做得很高很高,要走好幾層階梯才能進到屋裡,這都是為了防洪災。所以洪水來他們就不管,反正就是讓水在屋外流,這有點類似現在世界的趨勢:與洪水共存,因為洪水事實上不可能真正防治。現在很多人抱怨治水無效,說會淹水,事實上要完全不淹水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們的老祖宗完全是根據自然和生態的想法,洪水來時,就讓街道成為洪水的水路。水是所有建設的基本,建設不能不靠水。不過我們過去的發展卻忽略了水,等到有問題才來收尾,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其實,在春秋戰國時代,齊國宰相管仲就講了一句話:「古之都邑,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一開始要利用土地,就不能選擇會缺水的地方,此外也要考慮這個地方要能避開水患,這樣才不用再去投資防洪排水的工程設施。兩千多年前就有這樣的觀念,不過當時還有地方可以選擇,現在是沒有選擇,尤其是台灣人這麼多,事實上已經沒有什麼可以選擇的地方了。

 阿公店溪整治與阿公店水庫計畫緣起

  為什麼會有阿公店溪的整治與阿公店水庫?事實上,這件事的開端在民國二十幾年,當時台灣是在日本人的統治之下。日本在民國26年7月7日發動了蘆溝橋事變,他們的野心是要將整個東亞整併成一個東亞共榮圈,而日本想要變成霸主,就需要依靠空軍。當時還沒有空軍這一個專屬軍種,空軍是海軍的一部分,叫做海軍航空隊,他們選擇了一個專供飛機訓練與出發的南進中心,選址就是在岡山。不過,當時他們可能沒有請水利專家參與規劃,所以才選了岡山這個容易淹水的地方做為機場,直到開始建設,發現每年都會發生水災,飛機每年淹水,日本人才發現這個地點實在太糟糕了。

  因為淹水問題,日本人非常困擾,所以第一階段想到的是治水。民國25年至28年間,日本人將阿公店溪改道。原來阿公店溪是經過岡山的街道,彎彎曲曲的,日本人就將它截彎取直,這是第一階段降低氾濫的作法。但是,這個方法並沒有多大的效用,溪水還是繼續氾濫,經過評估之後,日本人決定在上面再建一個防洪水庫。所以,阿公店水庫是台灣唯一的防洪水庫,不是為了給水用,而是為了防洪而建。換句話說,如果今天或者以後沒有阿公店水庫的話,那麼岡山街上將會年年泡水,這也是阿公店水庫不能不存在的重要原因。

 我所參與的阿公店水庫相關規劃

  我在民國45年台南農業學校畢業後,經過普考、特考,被台灣省水利局分發到岡山的第六工程處。第六工程處原名為阿公店水庫工程處,因為阿公店水庫已經在民國42年完工,水庫已經剩下管理的工作,因此改名,進行一些河川排水的工作。我在岡山僅僅只待到民國51年,就被調到台東的第八工程處,在那邊待了5年,到了民國56年,又回到岡山協助進行二仁灌溉計畫。但是到了民國56年底、民國57年,我們受命重新檢討阿公店水庫,因為阿公店水庫淤積得相當嚴重。當時是由余龍山帶頭,由我協助他進行阿公店水庫的總檢討。當時我們提出的構想,是要將阿公店水庫加高,因為這樣可以節省經費。不過,加高水庫卻無法根本解決問題,因為泥沙還是一直淤積。我們所進行的計畫似乎只是給阿公店水庫多一點喘息的時間而已,我當時擔心,問題若一天沒解決,將來有一天岡山會出現洪災。

  這個問題跟我的所學很有關係,因為我在民國67年考上省政府的公費留學,到美國的伊利諾大學留學,我專門研究的就是水庫的淤問題,民國69年6月間我回到國內,回到岡山後,馬上接到局裏寄來的一封信,要把我調到規劃總隊,同時負責台灣省全省水資源的規劃與開發的工作,當時叫做第一課課長。規劃總隊現在稱為水利規劃試驗所,地點在霧峰。民國73年,我則擔任水利局規劃總隊隊長,找了一個人進來規劃阿公店水庫。在民國七o年代,博碩士人數比現在少得多。當時有一位楊豐榮,是當時台大土木工程系碩士班畢業,卻只在進行小排水的工程。我還沒有離開岡山時就認識楊豐榮,他是民國64年基隆海洋大學港灣工程系畢業,普考後進來,就跟著我做測量的工作。民國57年的規劃改善計畫,和後來民國63、64年有另一個阿公店水庫徹底改善規劃,楊豐榮都是工程員,進行測量規劃的工作,只是那個案子後來沒有成立,因為我去美國而中斷了。在我擔任總隊長時,有一天,第六工程處處長李嘉植(按:任期68.5.3-74.3.1)到我的辦公室找我,他認為像楊豐榮這樣拿到碩士學位的人來做排水工程有點大材小用,畢竟當時較具有學術研究程度的單位就是規劃總隊,也就是現在的規劃試驗所。所以李嘉植問我,能不能把他調到規劃總隊,給他一些技術性比較高的工作,這樣對楊豐榮也比較有幫助。

  民國73年,調派了當時還是副工程師的楊豐榮過來後,就由他負責阿公店水庫的規劃。大概做了一年多,主要依據我之前規劃的草案,再去做一些分析,重點在於,要先保障防洪的安全,接著思考要如何增加這個水庫的利用價值。在這樣的方向下,才有所謂「越域引水」的計畫出現,如果是光做防洪,其實就不需要越域引水了。洪水期要有調洪的空間,而阿公店溪通過岡山街上的那個河段,排洪量非常有限,大概每秒鐘150噸,超過的話就氾濫,就滿到街上來了,淹水淹得一蹋糊塗,所以要讓水通過阿公店溪絕對不能超過150噸。在不能超過150噸的原則之下,水庫的出口是在小崗山的南麓,出來以後就到平地,但平地還有一些排水進到阿公店溪,所以我們要先掌握進來的排水在尖峰時刻的量有多少,剩下水庫的量才能夠進來。經過這樣的分配原則,阿公店水庫的水進阿公店溪,每秒鐘不能夠超過80噸,這就是為什麼洪水水庫要空空的。

  空庫這一點很多人都不了解,因為他們不是專業,尤其是楊秋興縣長,他是台大土木工程系畢業,但他大概是念結構的,所以對水不是很了解,因此會質疑為什麼水庫要空空的不裝水。就如我之前所說,阿公店水庫的目的是為了防洪,不是為了給水之用,也不是為了觀光。防洪是必要的,安全是第一要件,他不了解這樣子的情形,所以他一直強調水庫不能空,但是如果水庫不空,就要冒著岡山被淹水的風險,沒有一個東西是兩全齊美的。當時楊豐榮在南水局,常常因為這一件事情跟楊秋興縣長吵架,因為楊縣長並不諒解。其實也不必吵架,好好的溝通就可以了。在我的任內,與各縣市的首長溝通都很好,只要他有意見,我就直接去找他,立法委員也是這樣,所以當蘇貞昌擔任台北縣縣長的時候,他有很多意見,我就直接到他的辦公室,後來我直接跟他訂了一個定期協調的機制。當時是國民黨執政,因此民進黨擔任首長的縣市,意見總是特別多,例如新竹縣長林光華,當時我為了新竹科學園區要建寶山第二水庫,他就一直持反對意見。但總是需要林縣長的配合,我後來就交代秘書,一有空我就要去新竹縣政府找縣長,想說天天去拜訪他。我去的時候,他會泡茶招待我,跟我聊天,後來就聊出了結果,終於組織了一個推動小組,就這樣把水庫建設起來,可是這中間也磨合了兩年多。這個計畫當時是由中水局主辦,因為拖延了太久,連局長都想放棄興建了,不過我堅持不能放棄,還好現在已經完成,不然新竹科學園區的用水可能會出現問題。

  楊豐榮所主辦的阿公店計畫,當初規劃需要上百億的經費,並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要到的,需要尋找機會。就在規劃間隔10年後,民國83年,岡山地區發生嚴重水災,當時我以水利局副局長的身份,與謝瑞麟局長前往高速公路340k的地點巡視淹水情形,發現高速公路竟然已經被洪水淹沒,導致高速公路無法通行。當時總統李登輝、行政院長連戰與省長宋楚瑜等重要首長們也都前來視察淹水情形,岡山地區可以說是一片汪洋。首長們立即做了幾個指示:首先,認為高速公路的這個路段必須加高,詢問了高速公路局需要多少經費,並馬上答應撥給經費。所以現在高速公路的那個路段已經加高,也讓下方有較多的空洞可讓水往西流去,原來水就是被高速公路堵塞了,東邊的水過不到西邊去,才造成了一片汪洋。再來,他們認為防洪排水需要整治,當時向我詢問原委,我就呈報了阿公店水庫阿公店溪需要整治的情況,因此他們立即決定給阿公店溪整治計畫80億經費,而水庫的整治則依照計劃發包工程,後來拿到100億的經費。

 「空庫防淤」的重要性

  現在的阿公店溪看起來還滿不錯的,兩邊都有水防道路。在以前,阿公店溪就像小水溝一樣,亂七八糟,從本洲以西都是魚塭,洪水一來就成為一片汪洋,現在已經規劃得不錯了。至於阿公店水庫,就依照我們當時的理念,首先解決阿公店水庫淤積的問題,要讓它不淤積,所以必須空庫防淤;第二,要防洪第一,所以要先保住防洪功能,在這個原則下多少加以利用。像枯水期1、2、3、4月份,已經沒有必要作為防洪使用,所以可以裝一點水能提供給南部使用,這四個月份,正是最乾枯的時期。台灣的水特徵就是這樣,豐水期水源很多,枯水期卻沒有什麼水。豐水期時,也要多少裝一點水。所以現在的操作方式是,在9月11日以後開始裝水,在此之前不能裝水,要空庫,9月後就要裝滿滿的水,這個水要放到5月21日,水才會用光,然後又空庫,空的滿的、空的滿的,一年就這樣輪流。這樣一來可以減少淤積,雖然不會百分之百,但根據我們事前的模型試驗的模擬,大概也可以到百分之七十左右。

  這個模式也是我在伊利諾研究防淤時發展的一個公式,寫論文寫出來的。當時我利用二仁溪的一些水庫當作案例,去思考計算,後來二仁溪的案子放棄了,因為我回來之後,找到南化水庫,我認為南化的條件比二仁溪好,也比較大。南化水庫按照這個模式規劃,規劃之後報請行政院,但行政院不通過,所以我們最後也沒有做,因此第一個嘗試的水庫就是阿公店水庫。現在,則是在改造石門水庫石門水庫核定了250億在進行改造。行政院有一條附帶的決議,請水利署務必要對各個水庫防淤的改造提出計畫。所以阿公店水庫空庫排砂是很重要的經驗,將來會應用到其他水庫去。以石門水庫為例,石門水庫是多功能多目標的水庫,所以沒有機會空庫,換句話說,每一個水庫的防淤要採用什麼模式是必須因地制宜的,不能僅靠一種模式來達到全部的防淤,要有很多種的模式。而且每一個水庫都是很獨特的,不是相同的,所以每一個水庫應該依照水庫的形狀、特性與水資源的分布去研擬改造計畫,要經過非常複雜的模擬才能訂出來。模擬以後,先對各種方式進行分析,再從中選擇一個最好的方法去做。這就是為什麼要給楊豐榮一年多的時間去規劃阿公店水庫的防淤工程,不過現在總算是完成了。

 「越域引水」的推動

  至於「越域引水」的部分,民國64年我在思考改善規劃的時候就有這個打算,在90年間開始推動,整套都包含在裡面,花費90多億元。現在,阿公店水庫一年可以在枯水期提供約2700萬噸的水源,它的大小大概跟寶山第二水庫一樣多,主要是透過岡山水廠,提供路竹科學園區的水源利用。不過,現在我們南部的整個水源都是連通的,這是我在民國71年時提出來的一個模式,現在已經按照我當時的規劃系統一步一步的完成了。也就是說,阿公店水庫南化水庫一個個整合形成一個網絡。雖然阿公店水庫的水源只有幾個月,但是這幾個月正是我們水源最缺乏的時期。而在豐水期,水已經用不完,不必靠水庫水庫與川流的水就是這樣將各自優缺點組合起來,這也是現在聯合國或是世界水資源議會(WWC)所訂定的「整合型的水資源經營管理策略」。在我當署長時,這個整合型的定義很難去界定,我認為應該要稱為「多元化水資源管理」。多元化的水資源包含很多,地下水、地表水、海水淡化等種種的水,都要去整合。

  總而言之,阿公店已經成為多目標的水庫,要先保證防洪,然後給水,包括灌溉與剛剛提到的供給自來水水源等等。最重要的是,要讓它不淤積,因為阿公店水庫的缺點是淤積非常的快速,上游下來的都是泥巴水,如何要讓它不淤積,就得利用空庫防淤的方式。我們有一個理念,因為那個泥巴水原本是要流到海的,要不是建了一個,泥巴也不會淤積起來,完全就流向海了。現在有了水庫,也沒有關係,那麼我們在洪水期的時候就不要留住泥巴水,當作沒有的狀況來處理,等到豐水期過後,因為旗山溪那邊的水比較清淨,所以就將旗山溪的水引入阿公店水庫中。當然還是有一些淤積,不過淤積的量就降得很低。譬如說原來100,現在已經降為30。不需再用大量人力來清理,這樣就減少了很多的成本。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我們模擬規劃是一回事,規劃是不是正確,必須要去印證,我訂的時間是運作十年,每年要去觀測它的淤積量,驗證數學模型或物理模型,把預測的結果與實際拿來做比較,然後再擬訂,排不出去的要怎麼去處理。因為阿公店水庫每年都有三個月的空庫時期,可以利用空庫時間來建立一個每年清淤的機制,這樣就可以維持水庫的永續使用。這一段還要繼續努力,記得我們是剛剛完成包含越域引水的更新工程,試了一年,民國95年剛剛開始蓄水到民國96年,96年又空了,98年算是第二年,還要繼續追蹤。

 


1.本文引用自「97年度經濟部水利署文化性資產口述歷史委託服務計畫」
2.口述歷史係當事人對歷史之陳述,不代表水利署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