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河川旅行帶來的啟示張筧/資深記者 暴雨後看見彩虹/我在阿塑壹深呼吸作者

  發刊期數:第0100期/ 發布日期:103/12/12

河川旅行帶來的啟示河川旅行帶來的啟示2009年8月6日颱風莫拉克侵襲,豪大雨為台灣中、南部帶來一起嚴重的水災,大規模的土石流、山崩,對南部地區山區地貌帶來巨大的改變,山區道路柔腸寸斷,修復困難。風災後政府展開重建後的三年,我因為採訪工作必須多次進入甲仙、那瑪夏、桃源等山區部落,許多路段必須通過一大段河床便道和臨時搭建的便橋,逢到午後常態性的雷陣雨,便擔心河水瞬間暴漲的危險,因此極力在雨勢不大時便回程下山,可以想見在山區部落居民的不安。

高雄是莫拉克風災的重大災區,山區大大小小橋樑被洪水沖毀,交通為之中斷,連帶也影響當地居民農產品向外運送,影響當地生計甚鉅,因此重建道路系統之議,一直被提出,但也有人認為基於環境的休息養生和重建工程艱鉅,不宜貿然重建,兩端爭議一直沒有停止過。 拋開道路必須重建的前提,回到通往那瑪夏的台21線和通往桃源深山部落的台20線,原有路基早被沖毀,便道緊貼著河床地,溪水通過處再搭上便橋,河床墊高後,大大縮短了河谷的相對高度,但即使是旱季,通過時仍不免有危危顫顫的感覺,老實說,我從來沒有對河川產生過那麼巨大的恐懼感。

除了恐懼還有隱憂,當輪子壓輾在既寬且廣的土石堆疊的河道上,你可以馬上感受到任何一場大雨,都可能把這些土石挾帶到下游去,而且你明知道這麼大量的土石,恐怕不是人力可以清除,只能把命運交給大自然,只有在這裡,才能更清楚的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威脅。

在我們生活的城市,大多是河川下游,面臨的問題是污染,河川一路從山林、穿越城鎮,甚至在末端成為下水道系統,以致不感覺它的存在,只是在豪大雨來臨時渲洩不及時,才會從人孔蓋冒出來。同樣是採訪工作,讓我必須去認識城市中各個河川水系的的歷程,愛河、後勁溪、典寶溪、阿公店溪的課題是污染和防洪,為回應極端氣候的來臨,滯洪池的興設幾乎是近幾年的事,但比起城市裡防洪治水的措施和資源,我覺得在山林間,河流源頭處,人力總是顯得渺小而沒有著力點,彷彿與河川共處中含藏的巨大的智慧才是人類的救贖。

因採訪而展開的河川旅行,讓我看見人與河川、與環境的各種課題和面向。隨著每一次走進河川水域,就可以理解,河川其實是一個載體,可以載著沾染罪惡的各種污染,也可以用涓涓細流的風貌,帶給人們愉悅的感受;河川的種種面貌,甚至是一個社會集體意志的展現,只追求經濟利益,帶來污染與過度開發;而重視生態、敬畏和大自然,可以讓我們生活的環境,展現蓬勃的生機,這是河川旅行帶給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