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河川復育 聽達人怎麼說資訊室

  發刊期數:第0206期/ 發布日期:105/12/23

緣起
相關圖片
  河川復育在民國97年水規所就自行建置臺灣河川復育網站(Taiwan River Restoration Network,簡稱TRRN)網址http://trrn.wra.gov.tw,蒐集國內、國外的河川復育案例,除提供國內民眾河川復育知識宣導,亦可透過網站與國際進行知識交流,提高臺灣的能見度;河川之主體為水,使用者除了人以外,尚有魚、鳥、植物等各種生物,本(105)年度我們也邀請10位達人從我們需要正常的河川、河溪復育計畫成效評估與改善、水環境營造與河川復育之公共參與、都市河溪景觀的蛻變等來營造河川,也從站在魚之立場考量魚道的建設、功能評估、滿足魚類基本生存需求,並從各種生物共同之溼地與人類生活及一個滯洪池溼地保育價值、甚至河川上大型構造物-水庫如何規劃的生態思維等,請達人提出他們觀點來討論「河川復育」。

我們需要正常的河川
  我們的河川不太正常。這樣的說法相信很多人都同意,大家都可以隨意說出一條河川的滄桑史,以及現在所面臨的問題。但何謂一條正常的河川,或是一條河川應具備那些條件才叫做正常?則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黃于玻先生闡述「我們需要正常的河川」詳如:
http://trrn.wra.gov.tw/System/NewMessage/DealData.aspx?s=393FAF84C6B4295E&sm=0A2CA3A3E9C39AD4

河溪復育計畫成效評估與改善
  隨著人們對生活環境品質和生態保育觀念的提升,以及工程技術的進步,水利工程中,關於防洪、生態、景觀、水質……等不同目標需求之河溪復育整治計畫,亦逐年增加,如上述歷年頒發之公共工程金質獎,水利工程相關類別即包含了12個特優及26個優等獎項,其中亦不乏河溪復育整治計畫之案例;然而,河溪復育整治計畫實施後,其計畫目標達成狀況,成效如何?經過多年的河溪環境演變,復育成果是否依然持續?若不然,對於河溪復育整治計畫成果之劣化改善,該如何評估與維護改善,蘇郁文先生闡述「河溪復育計畫成效評估與改善」詳如:
http://trrn.wra.gov.tw/System/NewMessage/DealData.aspx?s=9D5AD1B02FA59F73&sm=0A2CA3A3E9C39AD4

水環境營造與河川復育之公共參與
  過去將水環境營造與河川復育視為水利工程專業,當地民眾較少表達意見,但這樣的傾向在近年市民意識提升的情況下,民眾開始關注。以新北市雙溪河治理為例,經年觀察地方水文的當地居民開始好奇築堤束水是否為根本的治理方式。因而民間團體「水患治理監督聯盟」以及各地許多流域守護聯盟的成立,更彰顯臺灣民間對於水環境營造及河川復育的關心。水環境營造及河川復育工作不僅是防洪治水問題,而是涉及全面性的地方永續發展問題,承載了許多地方民眾對於生活品質提升、水岸景觀休憩、地方永續發展等種種期待,因此,水環境營造及河川復育不能忽略民眾的聲音,以荷蘭因應氣候變遷而推動的三角洲計畫的經驗為例,為了取得國民的支持,以促成三角洲法案及治理預算的通過,在提出三角洲計畫後,便展開為期一年多的全國討論及辯論,並積極進行宣傳行銷,終於獲得國民的支持通過立法。劉柏宏先生闡述「水環境營造與河川復育之公共參與」詳如:
http://trrn.wra.gov.tw/System/NewMessage/DealData.aspx?s=8C9E6EDC092394B8&sm=0A2CA3A3E9C39AD4

都市河溪景觀的蛻變
  河川蘊藏豐富的淡水資源,為人類生存所必需,因此人口聚落常濱溪發展,隨著人口成長,土地利用需求增加,濱溪區域逐漸發展成都市聚落,同時也產生水患防治需求、水污染、環境髒亂等問題;發展過程中,可能為取得更多土地利用空間,而犧牲河道空間,將河溪加蓋,讓河道不見天日。天然河川具有蜿蜒河道、純淨水質、豐富生態的自然景觀,將加蓋封閉的河道予以掀蓋,重現河溪自然風貌,已是大眾認同與期望的河川復育;除了政府部門的政策與措施,在防洪安全考量下,重塑河岸景觀,並兼顧生態友善環境的營造,結合社會大眾的支持與共同維護,將可實質提昇河川復育成效。蘇郁文先生闡述「都市河溪景觀的蛻變」詳如:
http://trrn.wra.gov.tw/System/NewMessage/DealData.aspx?s=E59C0E1D7F4EA436&sm=0A2CA3A3E9C39AD4

怎樣才能確認魚道的建設是否成功呢
  在許多河川橫向構造物的興建上,大家都期待能夠同時設置一些可以提供生物洄游的廊道,亦即大家所熟知的魚道(結構如果較複雜就稱之為魚梯),用來保育珍貴的水產資源。但是建了魚道之後,到底有無實際效益呢?相信是許多關心水利生態保育工作的朋友,經常會詢問的問題。我們怎樣才能夠知道這個魚道是否成功呢?曾晴賢教授闡述「怎樣才能確認魚道的建設是否成功呢」詳如:
http://trrn.wra.gov.tw/System/NewMessage/DealData.aspx?s=B4DEB29E9B76ACC1&sm=0A2CA3A3E9C39AD4

魚道功能評估
  魚道提供上溯或下降魚類之生物通道,使其在遭受環境變遷時,有機會尋求生路,是河川橫向構造物中很重要的附屬設施。在臺灣的魚道效能評估方法有多種,其中以陷阱捕捉法最為直接,可瞭解利用魚道的魚種與數量。胡通哲先生提出3個魚道評估案例,說明魚道設置後的效能。胡通哲先生闡述「魚道功能評估」詳如:
http://trrn.wra.gov.tw/System/NewMessage/DealData.aspx?s=4D4CEFAED9092D8A&sm=0A2CA3A3E9C39AD4

魚我心有戚戚焉
  魚類會依照生態習性尋找喜歡的水域棲息,在適宜的環境中魚類的數量通常比較多,出現機率也會比較高。許多研究指出,河道中的流量與河川生物的棲地品質息息相關,流量的改變會連帶引起水深、流速、底質棲地環境因子產生變化,是影響魚類分布和族群數量的重要因素。當人類為生存發展而開發利用水資源或規劃設計河川工程時,是否也應該想想,剩餘的水量能否滿足魚類基本生存需求?是否足夠給魚類一個安適的家?葉明峰先生闡述「魚我心有戚戚焉」詳如:
http://trrn.wra.gov.tw/System/NewMessage/DealData.aspx?s=C96B2CBE4A371A88&sm=0A2CA3A3E9C39AD4

溼地與生活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出現在海洋,經過演化後,有著雙鰭的兩棲類才離開海洋,爬上陸地過活。即使到了現代,這個海洋和陸地交界的沿海溼地,仍是生物多樣性的搖籃,在地球上扮演關鍵的生態角色,各色各樣獨特的動植物,都在這裡棲息。我們很多人還不曉得溼地生態系的多樣性僅次於熱帶雨林、珊瑚礁,更不知道溼地具有淨化水質、防洪、涵養水源、保護海岸、調節氣候和經濟魚場等重要性。我們習慣用經濟的眼光來看溼地,如果也能從生態的角度看待溼地,就會發現溼地對人類生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賴榮孝先生談「溼地與生活」詳如:
http://trrn.wra.gov.tw/System/NewMessage/DealData.aspx?s=F3DC5325648D3869&sm=0A2CA3A3E9C39AD4

嘉義新塭滯洪池溼地保育價值
  滯洪池在環境劣化或棲地破碎化的都市化地區中,扮演原生動植物的生物庇護所及生態廊道或生物跳島的重要角色,可以促進原生物種傳播及提高區域生物多樣性。不同滯洪池濕地棲地提供功能,主要根據其所處都市化地區的位置,以及與鄰近自然生態系統的連接程度而有所差異。尤其是在都市地區,這些滯洪池為野生動物所提供的溼地棲地功能的正面效應,可能超過污染物積累的負面影響,原因為滯洪池在環境劣化或棲地破碎化的都市化地區中,因野生動物選擇變少,因此反而扮演原生動植物的生物庇護所及生態廊道的重要角色。 流經日本東京都的荒川,其第一滯洪池(彩湖)有考慮到閘門堤防的聯合操作策略,在平時下游的水門通常呈現開啟狀態,讓河水能夠自由流動,以維持營養鹽及生物間的自然交換機制,達到櫻草保育及水鳥等水生物利用的目的外,也提供市民假日很好的戶外活動場域,汛期時則可依漲水、洪峰到退水等不同時期,而有不同的閘門操作步驟,可作為國內滯洪濕地在維管上的參考。施上粟先生「嘉義新塭滯洪池溼地保育價值」為例闡述詳如:
http://trrn.wra.gov.tw/System/NewMessage/DealData.aspx?s=FF61E685A1EBF8E1&sm=0A2CA3A3E9C39AD4

水庫規劃的生態思維
  隨著人類對環境倫理的覺醒,為使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水資源的永續利用取得平衡,勢必要採取符合永續發展的手段來拉近供需之間的差距,創造人類社會與河川環境生態之可持續發展。為了確保水資源能永續利用(sustainable utilization),不僅能夠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同時也讓後代子孫能夠擁有相同的資源可利用,因此水資源開發不應是生態、環境的破壞者,更應成為其助力。因此必須正視因資源的耗用而破壞環境生態的永續性,畢嵐杰先生以離槽水庫為例,為尋求適當合理的解決之道,提出全方位生態保育與復育之規劃思維供參,詳如「水庫規劃的生態思維」:
http://trrn.wra.gov.tw/System/NewMessage/DealData.aspx?s=EA17C79A698FFAED&sm=0A2CA3A3E9C39AD4

結論
  人類存在的目的,不僅要維持生存,還要生活更美好;不僅追求這一代的的福祉,更希望未來每一世代皆能永續的生存與發展。感謝達人提供復育觀點。希冀透過此一嶄新生態規劃思維,提供豐富而完整的生物棲息空間,創造人與自然間和諧相處的河川生態環境,使得臺灣河川生態與水資源利用得以永續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