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口述歷史-陳金溪顧問談「曾文水庫」專案報告

  發刊期數:第0208期/ 發布日期:106/01/06

相關圖片
主題:曾文水庫
受訪者:陳金溪顧問
時間:2008年11月9日下午14時~17時
地點:陳宅訪談人:顧雅文、李宗信
逐字稿整理:陳姿君
曾文水庫概述
相關圖片
  「曾文水庫工程局」前身為「曾文水庫籌備處」(按:曾文水庫工程籌備處,於民國54年11月成立),當時在籌備處我經辦楠西到四號橋道路與橋樑的施工。導水隧道所需的施工機具;本來是要從風吹嶺運過去,但後來改從大這一邊搬運過去,因此在墩右岸臨時做了一條道路,方便將機具搬運過去。水庫正式開工是在「曾文水庫工程局」成立後(按:民國55年7月成立),於民國56年10月31日,選正值枯水期時大開工(按:正式工程開始,而導水隧道部分開工)。
  曾文水庫灌溉防洪給水、發電及觀光等多目標的水庫,建造的當時是亞東地區最大的水庫,其儲水量有9億立方公尺,大填方為1200萬立方公尺,高為145.5公尺,其預算為47億元。因施工後發現設計跟當初的估計有所差異,因此變更設計將高降至133公尺,填方數量減為960萬立方公尺,儲水量為7億立方公尺,發電量也從5萬kw2組改為1組,並且將預算增加為60億。這就是整個經過,而現在報告寫的,都是更改後的數據。
  曾文水庫是分區滾壓是的土,大的構造有一個心層,心層的功能是為了防止大滲漏。它的填方數量是288萬立方公尺,其料源來自於曾文水庫用地內的借土區,由表土開挖填築,也就是就地取材,沒有在水庫外的地區開挖填築大
  另有殼層,讓岩石及砂礫等剪力較大的土料重壓來防止滑動作用,並分為2A、2B與3A區。2A、2B區位於大心層的上下游,作為主的殼層,2A有304萬立方公尺的填方數量,2B有152萬立方公尺的填方數量,這兩區的料源來自於溢洪道與右岸墩;岩石開炸後,經處理廠壓碎處理後填築。3A區是指位於擋水心層之上下游及主上游2A區外側的填方,擋水的填方為70萬立方公尺,主為118萬立方公尺,合計共188萬立方公尺,這一區的料源則來自於水庫上游河床的開挖料,並經處理廠格篩30cm以下的砂礫料。
  接著是表面的拋石,位於上下游的外側。上游的拋石是為了防止波浪與下雨的沖刷作用,而下游處的拋石則是要防止下雨的沖刷作用;其數量為擋水的12萬立方公尺,主60萬立方公尺,料源與3A區一樣,都是開挖水庫上游河床,並經由第一處理廠格篩30cm以上的塊石。
  這一整個工程施工完全是由榮工處承辦,省政府下設「曾文水庫建設委員會」及「曾文水庫工程局」,更請託美國墾管處(USBR)與日本公營公司(NK)等外籍顧問團對常駐工地進行督導施工、品質與進度管理等工作。此外,榮工處更另外聘請日本鹿島建設公司;該公司派遣專門的顧問團隊,對各施工部門指導施工方法及程序等工作。本工程向日本政府貸款4000萬美元,即台幣16億元(按:4400萬美元),因此日本派遣日本工營公司為代表,負責本工程的規劃設計與監督施工等任務。
曾文水庫工程局中的大檢驗隊
相關圖片
  在組織方面,曾文水庫是由台灣省政府設立的「曾文水庫建設委員會」所規劃;「曾文水庫工程局」來執行。建委會由省政府主席擔任主任委員,下面還有四個副主任委員,其主要工作是指導計畫的規劃設計等;並聘請美國墾務局擔任顧問來協助建設工作。另外,工程局是屬於執行單位,主要執行任務是:第一,負責執行本工程的施工管理,包括預算、品質、進度等控制工作;第二,本工程的經濟分析;第三,水庫用地的徵收;第四,未來水庫營運規範的編制。現在雖有營運中心針對水庫進行規範管理,但這個規範管理應該在營運中心成立前就要先實行,不先做是不行的。因此當時在曾文水庫工程局的主要任務就是這四項。
  曾文水庫的組織裡面有一個大檢驗隊,主要工作是依據設計圖表及施工規範來進行大工程的品質與進度檢驗。大檢驗隊設有一名隊長、兩名副隊長,負責工作是大料源與大施工的檢驗及管理。我擔任隊長,邱鴻章先生為副隊長之一。當時分為三班制,日夜趕工。各班負責人的主要工作是安排各填區由專人負責填方施工等步驟、品質及進度的控制,並與有關單位聯繫。各班在交班時,要按格式詳細填寫交班簿,其內容是施工情形、密度試驗、含水量處理、顧問或主管交代等事項,這就是大檢驗隊的任務。
的施工
相關圖片
  關於大的施工,大分為擋水與主兩部分。擋水在施工前,要先築造擋水堤,將河流的水引入導水隧道進行排水,也就是移水,因為要讓址乾涸才能夠進行擋水的施工。大都是利用枯水期來進行施工,因水較少,水位較低,可以建造簡易的擋水堤,將溪水引流到導水隧道,然後進行擋水工程施工。擋水須在一個枯水期內填築完成,接著在擋水要完成前,主就可以逐次進行開挖工作。開挖完成,並在主基礎工程處理完後,即開始主的填築工作。
  首先是大開挖,就是心層的開挖,開挖直到新鮮堅固的岩盤,就可開始大填築工作,這部分非常重要。土施工的一貫作業有三個要素:第一,土不能滲漏、第二,不能滑動,土才會安定、第三,土要一貫作業,土的施工秩序進度和品質控制是很重要的,又工程管理有三項,即預算控制、品質控制及進度控制,這是施工人員要負責的部分,這樣才能達到土施工的一貫作業。要防止土滲漏及滑動等,有幾種處理原則和標準;如心層要使用不透水土料,其透水係數要K=10cm/sec以下,另外就是大座和墩接觸處的處理,要開挖到新鮮的堅固岩盤;然後要讓兩者結合還需要特殊輾壓,這部分稍後再詳細說明;接著要進行基礎的灌漿作業,基礎灌漿分為兩部分,即固結灌漿與隔幕灌漿;之後還要做一個下游濾層,這整個是為了大的安全及安定。剛剛說到水不能漏水,就是需要做到上述這四項工作,心要挖到新鮮堅固的岩盤,讓水不能從座或滲漏出去,然後填築上去,為防止不滲透,接觸的地方就要用經特殊輾壓的土料去輾壓,再將它黏在一起,另外大心層是不管用K=10cm/sec或是K=10cm/sec的不透水係數的土料,水還是會滲潤進來,因此要在心層外側再做一個過濾層讓水流過來,大的概念就是這樣。還有大層必須用顆粒粗一點的材料,剪力要大,土料比較不易滑動,密度也要大,所以含水量的處理之後會再提到。
  接著是殼層的開挖,殼層只要挖到河床覆蓋的污染與鬆動的部分,不需要挖到至岩盤,因為殼層本身只是為了重力的目的而已,只要有那個重量及剪力大不滑動就可以,有些人不知道而亂挖,基礎應挖至堅實土層,其堅實土層應與上面填方之密度及壓實強度相當。大開挖包含了墩表土剝除、河床開挖、溢洪道及右岸墩岩石的開挖。關於表土剝除,主址之樹木雜草在做擋水填築時就開始進行剝除,接著於民國59年正月初開始挖除心層的表土,由左岸那邊開始,因為右邊是溢洪道,所以只有在左岸高EL235m開始向下清除。
  之後的河床開挖就是困難的地方,因該項工程必須在民國59年5月至9月雨季中施工,表土剝除及河床開挖均應如期完成,但河床進行開挖時正值雨季,大雨經常妨礙工作進行,9月初又因颱風帶來暴雨,址發生洪水,使得工期緊湊,表土剝除籍河床開挖變得緊張。工作開始時,先裝直徑8英吋的潛水抽水機排出水,但河床中含有甚多細料,排水工作不能暢通,故改用挖泥機(Dragline)與刮運機(Secraper),這些機具在建造白河水庫時就曾經使用過。刮運機就是可以一邊挖也可以自行搬運,一般機具只能挖不能搬運,之後還要用傾卸卡車(DumpTruck)來搬運處理,於是就用這兩個機具來代替原本的抽水機,但卻無法快速進行,於是又另外安裝四組8英吋和四組6英吋的水中泵浦抽水,10天後又再度開始作業。因為底部不平整,因此使用混凝土(LeveliyConcrete)來澆置整平,以便清除再度滲入之泥漿,周面並以築土提或堆包方式來防止泥岩流入址。因河床開挖採用小區域施工,逐步澆置整平混凝土,因無大雨之顧慮,就以乾料投入泥漿內,混攪後再以CAT988裝載機將此硬泥裝入35T傾卸車或刮運機,運往他處。最後就是溢洪道及右岸墩岩石的開炸。
  接下來大的基礎處理,裡面有一項為基灌漿,分為固結灌漿與隔幕灌漿,再來就是湧水處理。湧水處理也有它的學問,當大的基礎處理完成後,水也會滲出,在建造的當下要乾涸,之後要如何處理,土要如何填築,這些都是需要湧水處理的技術。
  關於料源及材料處理,心層的料源就是我剛剛提到的,水庫內借土區的表土開挖,以35T傾卸車或刮運機至址填築。接著2A與2B區,就是剛剛提到大下游的殼層,料源是墩開炸後的岩石,經過第二處理廠使用格篩(grizzily)處理,將80cm以下的土料壓碎至15cm,以BeltConveyer運至Stockpile加水推存,含水量處理後載運至堆土場。至於外面3A及3B區與拋石,是將水庫上游河床土料開挖,經由第一材料處理廠格篩處理,30cm以上的塊石作為拋石;30cm以下的砂礫則為3A殼層料;另外又設立一簡易的處理廠,來處理15cm以下的3B。3B與3A不同的是,3A是30cm以下,但3B是更為細小的土料。3B濾層中,小於#200的細料原先規劃為10%,後來河床料因無法達到規範,而改為12%。
  再來就是大填築。心層填築,剛提到說是使用水庫內的借土區表土料,開挖後搬運到區,然後撒鋪、輾壓、攪拌與含水量處理。撒鋪後,我們當時使用輪耙機(DiskHarrow,台語「犁仔」)攪拌後開始輾壓,接著是含水量處理,要將含水量控制在OMC±2%左右進行施工。所謂OMC是指土料中水和密度的關係,有一個曲線,水多時密度越來越高,到達密度最高時的含水量為OMC,但水再多一點時密度就又降下來,施工上OMC±2%即所謂最佳控制密度。美國墾務局採較乾的OMC-2%,美國陸軍兵團採用較濕的OMC+2%,台灣則採用OMC±2%左右。
  2A區與2B區,將墩上的岩石開炸後,將岩石運到第二材料處理廠進行處理,在裝料與搬運上,我們在傾卸車上安裝不同顏色的燈光,藉此來識別這些材料的來源,不然晚上的工作就無法控制進行,因為日夜三班制,運用不同顏色的燈來進行識別2A、2B、3A等料的搬運,這樣才可以在半夜時正確的控制進行。撒鋪是使用推土機D8;再用30T羊腳滾進行輾壓,2A是撒舖25cm輾壓為20cm,2B是撒鋪40cm輾壓為30cm。料要如何鋪呢?一台要鋪多少?這就要事先計算。例如現在我要填築這一個地方,我要將好幾台傾卸卡車放在這一區域的哪些地方,因此我要知道在多遠的距離放一台傾卸卡車,一台傾卸卡車要舖多大的面積,因此要經過計算才能知道要將這些傾卸卡車放在哪些區域的哪些地方。這一區若要鋪得厚,其面積就要小;若要鋪得薄,其面積就可以大,你可以計算傾卸車可搬運的體積有多少,可以填築多少。這讓我想起白河水庫的建造,就覺得很偉大,台灣人自己設計自己建造,還符合墾務局的標準,當時白河水庫是中華工程公司承包的,但曾文水庫還借用美國的技術,白河水庫就是純粹台灣人自行建設,真的很了不起。那時白河水庫在填築的時候,插用鐵條與紅布做成的旗子,藉以表示兩方的距離來做為標記,用這樣來完成填土的工作。回到曾文水庫的興建部分,傾卸車每車卸料,心層所需的面積是100m2,2A所需的面積是75m2,2B所需面積是50m2,先看厚度多少再去推土。當撒鋪完成後,使用羊腳滾CTA835滾壓12次。這滾壓12次要再說明一下,一台羊腳滾共有四個滾輪,因此來回滾壓三次就是12次,但當時我在寶山水庫時,工人不是這樣做,他們滾壓來回6次,我說他們怎麼這樣做,他們根本沒有算到另外2個輪子,這樣等於是超壓了。還有一個問題是,因2A與2B料源是岩石,含水量處理為OMC±5%,要怎要才能讓水均勻灑水這是很重要的。而大填築中最重要的條件是要求均勻,料不可以分離,否則無法達到最大密度。有一次日本工營的所長在半夜到工地視察,看到不均勻處,那時我剛好在睡覺,所長就說「叫隊長來」,車子開過去一看,果然因為不均勻稍微有了分離現象,即時將分離料散開處理,此後就特別注意這件事。
  在3A區使用的是水庫內的河床料才填築,其經過第一材料處理廠,一樣使用35TDumpTruck來進行搬運,一樣使用識別燈,不過這裡使用的滾壓機器與前面提到的不同,使用的是SPV845震動式滾壓機(VibratoryRoller),相對密度要65%以上,含水量要濕潤。所有的資料數據中的含水量都寫濕潤,但都沒有明確說明什麼是濕潤,也沒有寫標準,因此我就跟工人說,把捉一把起來握緊,水要出來不出來的感覺叫濕潤。施工規範其他的土料都有寫明OMC的含水量是多少,但就只有3A沒有寫明。3B是濾層,料源與3A一樣,這裡要注意材料分離的問題,為了防止材料分離,卸料撒鋪推平時,要將平路機的鏟犁轉45°斜方向推平,並灑水翻料,以防止材料分離與保持含水量濕潤。其他都跟3A的部分相同,使用SPV845震動式滾壓機去滾壓,相對密度要65%以上,細料要12%以內。
  拋石填築的部分,填料是使用30cm以上的塊石材料,處理後運至址,這部分應比其他各填區先行填築,利用推土機將卸料推起來即可,其坡面以人工方式加以修正,因此表面較不整齊。當時工人都是榮工處的,現在都使用開挖機(BackHoe)來進行水庫表面的修整,因此台灣所有水庫中,大表面最醜的就是曾文水庫。那時使用非常多的人工,但還是無法把它弄得非常平整,你現在可以到曾文水庫看看它的表面狀況。
  接著我要說的是心層特殊輾壓,這是重點。我們剛剛提到說心層要挖到新鮮的岩盤,墩也一樣要挖到新鮮堅固的岩盤,要經過地質工程師的檢驗,檢驗許可才能去填築。通過檢驗後,以高壓吹除鬆動的岩硝並灑水,材料是2cm以下的土料,PI值12以上,現在一般都用PI值15以上的高塑性土料,才能防止管湧現象,接著含水量一定要有OMC+2%,要濕一點,而填方與墩接觸處要以氣壓夯實機(AirTamper)搗壓切實接觸。不透水層一定要用搗實方式去實壓,料的話則是用震動的方式去壓,這樣密度才會大,兩個性質是不一樣的。尤其是墩與土料的接觸處,當時是用氣壓夯實機去搗壓,但在白河水庫那時並沒有機具,因此我叫人做了一樣工具,然後用人工去捶打讓它黏住。這個墩與填方的接觸面要濕一點、要黏一點,然後再去捶打實壓,這樣與墩的接觸處才可以防止滲漏
  回到之前提到的墩與填方的接觸處,其撒鋪的厚度是15cm,壓實是10cm,這個壓實的深度要看你使用機器,有的是10~7.5cm,也有的是7.5~5cm,而曾文水庫的厚度是15cm壓實10cm,就要看是使用的哪一種機器去捶打。在這結束之後,另外用988裝載機(Loader)或傾卸車去輾壓,這就是所謂的特殊輾壓。為什麼使用特殊輾壓,是因為羊腳滾在這地方是滾壓不到的,在這部分是1公尺左右,所以我把特殊輾壓費用給價,又請他們用CAT835羊腳滾至墩方向補壓,這樣才會完全。
  最後特別重要的是大溢洪道岩石開挖之探討:為了解岩石之特性而為有效利用填方。大之部分係以開挖大溢洪道之岩石填築,故填築材料應予管制。岩石材料間之含水量飽和時將產生沉陷,故應在填過程中盡量增加<#4材料填充其孔隙以提高其密度,規範規定體填築時<#4材料之含量為:風化岩:50%以上,非風化岩:40%以上。另外,關於一般岩石填材料經實際試驗情形發現,在壓實過程中加10%之水時,日後土飽和後將發生1%~1.5%之沉陷;而以乾料壓實填築之土,日後遇水飽和後將發生10%~15%之沉陷。二者沉陷量相差十倍,因此要求在使用大溢洪道岩方作為填材料之過程中盡量加水。含水量不足〈約5%~6%〉之材料在滾壓過程中將遭碎,導致<#4材料增加,材料吸水表面積亦隨之增加,致整體含水量更降低,此時所加的水因材料吸收不及至滾壓結果不均勻,解決辦法為在鋪料及滾壓實不斷地均勻灑水。材料,自LoadingBin將該料運填在大,經推土機,灑水車及滾壓機具之行走後可增加約15%~20%之<#4材料,亦即<#4材料之含量可達45%~60%符合規範要求。
曾文水庫的施工特點
  大施工有幾個特點。第一,大各填區的料源全由水庫內用地就地取材,並未採用外購的材料。一般濾層的料源都會外購,因為很難取得料源,細料規定都要在5%以內,但曾文水庫這裡是12%,所以可以就地取材,因此在整個工程的材料都沒有外購,省了許多成本。
又2A與2B的料源是將右岸墩岩石開炸後所取得,這一項作業方式全省都曾未做過,你現在到曾文水庫看到右岸的那一片山與溢洪道,都是有開挖過的,我們是10公尺一個階梯這樣挖過來,這是有學問的。而且開炸的方式也是具有學問,我記得那時有一次前總統蔣介石要來巡視,剛好要進行開炸作業,他的隨扈先來到現場,發現要開炸,於是趕緊制止,要求停止作業。開炸後的石塊很大,這樣你要如何填築呢?先將這些石塊運到第二處理場格篩處理,留下80cm以下的石塊,然後再去壓碎並做含水量處理,含水量處理也是一個問題,岩石自然含水量是2%~5%,要怎麼將它們變成10%,要如何把水打進去,要怎樣才會均勻,都是學問。這些問題都在處理廠及填方撒鋪灑水中進行,也只有曾文水庫才有這樣的處理廠,其他水庫就算有也只是簡易的處理廠。但曾文水庫的處理廠不一樣的是,它是用水泥蓋成,裡面有許多不同大型的壓碎與格篩機具,以及做含水量處理的設備,是屬於大型處理廠。處理廠有三個,第一處理廠就是處理殼層的料源;第一處理廠旁邊又蓋一個簡易的處理廠進行處理濾層的料源;第二處理場則是處理2A與2B的料源,2A是較風化的料源,2B是較無風化的料源,有這樣的區別,而較風化的料源做在大裡面,較無風化的料源填築在大外面。當水庫完成後,處理廠就淹沒在水庫裡面了。
  再來第二點,是採用大型施工機具施工,剛已經提到很多大型的機具,這麼多全新的機具都是榮工處用4000萬美金的貸款去買的(按:4400萬)。機具大部分向美國買,一部分向日本買,但美國買的比較多。像傾卸車一開始是使用日本的日立品牌,是40噸的,因為日立公司說可以先借使用一個月,但後來發現不合適,最後就向美國買。剛開始買了35台後又再加買了15台,總共50台,這些都是35噸的,又羊腳滾、開挖機具及堆土機都是向美國購買。
  第三點,上游擋水高度65公尺,填方133萬立方公尺,且要在132天趕工完成。詳細來說,上游擋水頂標高EL165m,填方133萬4,200立方公尺,高35m,上游坡度1:3,下游坡度1:2,高240m,工作天是從民國58年12月到民國59年5月,共132個工作天完成。所以日夜趕工與大型機具都有產生最大的成果。
  第四點,主818萬立方公尺,在24個月的工作天趕工完成,也是很快速的。詳細來說,主頂EL235.00m,高133m,上游坡度1:3,下游坡度1:2.5,頂寬度10m,底700m,長400m,主填方818萬立方公尺,另外下游開關廠填方16萬立方公尺,計畫28個月完成,平均每月填築量為33萬立方公尺,實際上每次雨季為4個月,其中僅可工作2個月,雨季時工人雖然待在那裡,但卻無法進行施工,所以實際填時間為24個月,因此每個月的填築量為38萬立方公尺。當時日夜三班制趕工,開工為民國59年11月,完工是民國62年3月。
  最後一點,曾文水庫工程特別聘請美國墾務局(USBR)與日本工營公司)NK)顧問常駐工地指導,且如期完成。因此本工程施工品質、進度控制、施工管理以及組織制度都受到相當的肯定。美國墾務局由JackD.Carter先生担任首席顧問外,還有2位設計工程師及工程地質師共四名。日本工營公司由下山次郎先生担任所長外,大工程師吉永齋先生、混凝土工程師大木巖先生、地質工程師田中圭吾先生、土壤工程師宇都木基宏先生分別負責指導施工等工作。另外榮工處是承包本工程,他們請了日本鹿島建設公司組織顧問團前來,整個顧問團幾十個人,他們負責的部門,工作一結束就回日本了。專門人員分別是負責隧道、大溢洪道、施工機具及設備等担任指導工程施工。鹿島建設公司由永山先生担任所長、副所長為福永先生、大隊長則是柴田義之先生等來負責指導。
的加高問題
  最後來講大加高的問題。因曾文水庫容量大,自水庫建設完成以來滿水位的情形並不頻繁。為了配合越域引水的計畫,將荖濃溪的水引入曾文水庫,以擴大供水功能,因此才需將頂加高以利貯水。所謂的越域引水,就是將荖濃溪50cms的水引進導水隧道(長9.5km)後,經旗山溪跨到一個座水橋,之後再經過一條長4.5km的隧道至曾文水庫。過去水庫的水位是EL225公尺,現在要增加到EL230公尺,因此現在水庫出水高度是不夠的,所以現在水要再加高1公尺以策安全。
  本人在民國93年開始,屢次參加大加高會議。第一次是民國93年5月18日,最後一次是民國95年10年3日。前次是在水利署南資局開會,後者在台北水利署辦公處開會。第一次開會是因當時曾文水庫管理局委託中興顧問公司為配合水庫貯水水位EL225m提高至EL227m,將大開挖Trench至心層設置不透水層,該項工程施工中密度檢驗每次都是合格的。後來,經鑽孔取樣檢驗結果,其壓實密度未達到規範規定,問題出在哪裡呢?本人在會議中提出意見是採用的輾壓機具是震動夯實鈑施工,不符合於CL土料衝擊而強制的壓實作用。其夯實不均勻且僅於表面層部分,無法達到夯實效果,這是因為使用的輾壓機具不合適所造成。接下來他們撒鋪的厚度25cm太厚也是不對的,曾文大心層的撒鋪厚度20cm壓實至15cm,再以30T羊腳滾滾壓,所以使用輾壓的機具及撒鋪厚度太厚等進行方式不對,才導致施工寬度未達到規範。
  在最後一次民國95年10月3日的會議,本大加高工程,因為要加高一公尺,將過去已施工的Trench挖除,至原來心層約3公尺的深度,再重新填築4公尺的高度。其填築工作可稱為一般屬於大末期方的工作而已。針對本工程由中興顧問公司提出施工計畫及預定進度,將大以長度400公尺分為四區,並於兩年施工完成。本人在會議中建議可以於一個枯水期完成即可。為配合水庫施工中的安全原則及未影響水庫目前正常營運之下,並可順利進行施工;且在施工期間不影響大溢流之體安全,及這期間若遇洪水也可順利洩洪之原則下,本人甚至做了一個報告,依據過去水庫的水位紀錄與施工高程比較如何,施工佈置、方法及步驟,還有施工相關的說明,我都詳細清楚的分析報告,強調在一個枯水期下方可完成。當時水利署謝勝彥總工程司與中興顧問聘請的孫一鴻顧問都認同本人的建議案。
  大加高的心層下游設置充囪狀濾層,(ChimnyDrin)至EL231.3m,但下游未設置水平濾層(blanketDrin)接至3C以排滲透水。若地震導致心層裂開引起之滲漏水無法排出,致使下游的3A會發生飽和狀態,如此就未符合原設計3A(CD值)的安全分析。因此建議中興顧問公司重新檢討大下3A(CU值)等的安定分析以完成其責任與義務。


1.本文引用自「97年度經濟部水利署文化性資產口述歷史委託服務計畫」
2.口述歷史係當事人對歷史之陳述,不代表水利署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