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口述歷史-林朝福教授談「曾文水庫」專案報告

  發刊期數:第0209期/ 發布日期:106/01/13

相關圖片
主題:曾文水庫
受訪者:林朝福教授
時間:2008年11月24日下午15時~17時
地點:逢甲大學林教授研究室
訪談人:顧雅文、李宗信
逐字稿整理:林亨芬
我與曾文水庫的淵源
相關圖片   我民國57年從成大土木系畢業,之後當了一年預官,在當兵的時候我參加乙等特種考試,那時曾文水庫正要興建,58年退伍的時候就被派到曾文水庫服務。那時候曾文水庫已開始施工,也已成立了曾文水庫工程局,政府成立這樣一個機關來執行工程的建設,至於工程的施工單位是由當時的榮民工程管理處(簡稱榮工處)直接議價承包,所以工程施工是榮工處,曾文水庫工程局則是負責工程進度、品質檢驗監督的單位。
  可能當時有部分建設資金是日資,所以工程顧問是找日本的顧問公司。我們工程局的顧問公司叫做日本工營,榮工處的施工顧問是鹿島建設,是日本一家很有規模的營造公司,所以檢驗、施工雙方面都有各自的顧問公司。美國墾務局也有專家進駐曾文水庫,但是他們跟總工程師室的互動比較密切,有事情就直接找總工程師。一般工地施工相關事宜會徵詢日本顧問意見,遇到重要問題時,就提出正式備忘錄書面文件,他們也會以書面回覆處理意見。
  我剛進去時是在導水隧道檢驗隊,曾文水庫是建在曾文溪上游的水,但是做一個水通常要花一、二年以上的時間,其間河溪會有水流或暴漲的河水流過,而水在施工期間不能讓水從中溢流,否則未完成的水會被水流沖蝕流失,導致崩潰。所以就要在上游先做導水隧道,讓河水在大施工時,改流經導水隧道,繞過施工址,導流至下游河槽,這樣在施工中的水,就不會受到河水沖蝕。我58年到曾文水庫時,導水隧道正在全面開挖施工。曾文水庫導水隧道有兩條:1號跟2號,我到時已經開挖好一陣子,應該大概56年就已經開挖了。導水隧道直徑大約12公尺,有四層樓那麼高。開挖時是先開一個小的隧道叫導坑,目的之一是能更了解沿線地質,因為開工之前的地質鑽探不可能全面進行,開挖導坑後,就可以全線順便察看是否有斷層或破碎岩盤,然後由完工的導坑再做全斷面的開挖,那時是採先開挖上半部,再開挖下半部,開挖完後組立鋼筋模板,再澆置混凝土。我記得58年那年中秋節,剛好遇上大颱風、下大雨,結果下游河道排水不及,就從隧道尾端出口倒灌回來,當時隧道還在施工中,尚未完成全部襯砌工作,隧道內的一些機器設備及部分未完工程都受到損害,原本預估工程可能要延後完工,不過後來經不斷努力,進度有趕上來,水完工工期沒有受到延誤。
  當時工程是採日夜施工,也沒有什麼例假日,採輪流休假。榮工處分日夜兩班施工,我們檢驗則是分三班。每班除工作八小時再加上交接班時間,差不多是九小時。我們住在址附近臨時搭建的工寮宿舍,當時的工地宿舍位址,現在已經沒入水庫裡了。水庫還沒建好前,我們住的附近山區還可看到很多猴子。那時住的條件不好,是臨時蓋的鐵皮屋,沒有冷氣,也沒什麼隔熱,尤其是白天山區,每當日正當中,宿舍內是一片熾熱難擋。我們大概只有放假時才會離開工地。當時交通也不方便,只靠興南客運公車由台南行駛到工程局辦公室那邊,但是要到山區工地,得完全靠我們的小型工程車,車子固定一天才行駛幾班,我們大部分時間都待在山區工地裡。
檢驗隊的工作
相關圖片  導水隧道完工通水之後,接下來就是興建溢洪道工程以及大主體工程,我是參加溢洪道的工程檢驗隊。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天不分晝夜都是在趕工,山區也沒什麼娛樂,也只能看看電視、打打撞球或桌球。
  工程檢驗隊依工作性質區分有灌漿檢驗隊、導水隧道檢驗隊,大檢驗隊、溢洪道檢驗隊等,其組成視工作需求成立,任務完成即行解散重組。我是先到灌漿檢驗隊,在導水隧道內檢驗隧道灌漿,後來又調到到溢洪道檢驗隊,參與溢洪道工程檢驗。之後因在研究所進修,改調工程檢驗隊辦內業,只上白天班,不必輪夜班。工程監督檢核可分兩部分來講,一部分是施工的榮工處,榮工處本身要有監工,負責調度工人、施工機具及工程物料、掌控工程進度等,當然也要負責施工品質控制,另一部分是我們的工程檢驗,基本上只針對施工品質及工程進度查核檢驗;另外針對施工方法有時也會與施工單位溝通。
  導水隧道在完成開挖及鋼支堡支撐後,接下來就是組立鋼筋模板以及澆置混凝土,但隧道頂部的混凝打設非常困難,混凝土與岩盤之間還是會有空隙,這些空隙必需用水泥漿把它灌滿。由於導水隧道是壓力隧道,混凝土與岩盤必須完全密接,才能將導水隧道通水後承受的壓力均勻傳遞至周遭岩盤。灌漿檢驗隊工作就是在灌漿時記錄每個孔灌了多少漿、漿配比等,也記錄使用水泥包數以及灌漿壓力、漏漿情況。有時某灌漿孔,一直不停在吃漿,有可能漿已經流到其他別的地方,這時就要先暫停一段時間,等先前灌的漿凝結後,該孔重新鑽開後再灌。灌完一段距離後,會定點鑽孔,鑽取岩盤察看灌漿效果,若有灌好的話,岩盤空隙會被水泥漿填滿;若還有空隙的話就表示沒有灌好,必須再另外鑽孔補灌。一般來講,檢驗工作必須依照規範規定進行。
石門水庫技術經驗的傳承
  石門水庫是台灣第一個興建的高,屬土石壩。同樣是土石壩曾文水庫,興建的技術人員有很多是來自石門水庫石門水庫完工後,隔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才興建曾文水庫,這批技術人才,部分留在石門水庫工作,部分則到其他單位服務,之後,一些人才又回來參與興建曾文水庫工作。石門水庫的興建技術是接受美國墾務局的指導,而曾文水庫因為日本提供貸款,所以以日本顧問公司為主,但也有請美國墾務局顧問,不過墾務局的人很少。石門水庫的建設訓練了一批築人才,曾文水庫接著又養成另一批新人。石門水庫曾文水庫型都採土石壩,技術上而言並不特別高深,但高在施工的過程中一定會碰到一些問題,如因址地質產生的破碎岩盤或崩塌等,處理有時就必須依賴以往的經驗,因此要諮詢有經驗的顧問公司。不過,不管是日本顧問還是美國顧問,派來的人終就是少數,大部分還是依靠本土人才。
曾文水庫的營運制度
  水庫工程完工後,我留在曾文水庫管理局,工作轉為水庫營運。比較瞭解營運制度建立的應該是吳憲雄先生,他後來在水利署副署長任內退休。吳憲雄先生很早就到曾文水庫工作,從水資源的規劃分析就開始做了,而我是一直參與施工現場作業,後來我轉到水庫營運時,營運課長就是吳憲雄,後來他又調升為營運組長。整個制度的建立,吳憲雄先生應該是最瞭解的。水庫蓋好後,曾文水庫工程局就改成曾文水庫管理局,那時其實大部分的人都走了,有的到中華顧問、中興顧問、榮工處等等。62年水庫開始營運,我待到63年就離開,所以關於營運制度的建立,我其實參與不多。
水庫淤積問題
  曾文水庫也有淤積問題。早期因為山區的水土保持普遍做得不好,由於當時國家經濟情況並不好,國家預算有限,全國也只能推動一個大工程,對上游集水區的治理並沒有同時並進,所以早期曾文水庫的淤積也相當嚴重。後來上游集水區慢慢地開始治理,也設置了一些攔砂壩,讓崩塌的土石積留在河川上游。早期台灣河川有做水的不多,下雨後土就流到河口海岸,所以早期台灣海岸淤積的地區比較多,形成很多的海埔新生地。現在主要的河流上游都建水庫,而且有些河川還不只建一個水庫,土石都被留在上游水庫內,下游出海就變得較少,而波浪能量就會侵蝕海岸,所以現在台灣很多海岸線產生侵蝕後退,跟這些因素都有關連。
曾文水庫越域引水
  越域引水計畫是我再度回到曾文水庫上班任職參與的部分工作,不過我待的時間也很短,只有參與一小部分。水庫在建設的時候,當時主要的標的是供應嘉南平原灌溉曾文水庫排放水量或發完電後之水量,經由水下游東口處之引水隧道,將水引到烏山頭水庫烏山頭水庫再放流到嘉南大圳以及灌溉渠道灌溉農作物。還沒有建曾文水庫的時候,烏山頭水庫灌溉面積沒這麼大,也只能採單作或輪作。廣義來說,烏山頭水庫引的水也是越流域引水引水隧道在日據時代就已經建了,由曾文溪引到烏山頭水庫;有曾文水庫加進來之後,等於加大烏山頭水庫的容量,能夠利用的水量也就更多了。不過,烏山頭水庫引水沒有什麼爭議,原因大概也是早期比較沒有用水爭執,而且引水曾文溪也在台南;而後來曾文水庫越域引水是要引入高屏的水源,就引起很大的爭議。
  越域引水主要是曾文水庫流域的水源還是不足,並不能完全滿足嘉南地區用水的需求,希望有更多的水源可以利用。不管是曾文水庫還是石門水庫,當初的設計都是採一年運轉的水庫設計。所謂一年運轉的水庫,就是水庫容量以一年期用水為運轉設計準則。國外有些水庫設計的容量很大,一次可以蓄一年以上利用的水量;這種一年運轉的水庫,今年的用水雖然豐沛無缺,但明年如出現缺水情況,水庫供水就會出問題。另外,用水量增加也是越域引水需求的原因,工業用水、民生用水一直在增加。早期嘉南農田水利會和曾文水庫管理局常常為了用水分配問題一直在爭吵。當初在建水庫時都說是為了農業灌溉、也可以滿足飲用水工業用水等,但經濟發展越來越快,水量就這麼多,不可能滿足全部需求,農業、工業、民生用水都要爭食,遇到缺水時就造成爭執。農業用水最多且較不經濟,水量投入灌溉後的產出與工業是不能比的,民生用水又不能不滿足,於是常為了將農業用水挪至工業、民生用水,如何補償農業,經常是棘手門問題。現在應該有一套補償辦法了,這部分吳憲雄先生應該是最清楚的,他到水利局一直是在管水權的。
水庫的永續經營
  要達到水庫的永續經營,第一個當然是要盡量延長水庫壽命、不能讓水庫過量淤積。要能適當地控制淤積量,第一是要做好流域上游水土保持,第二就是想辦法排除水庫內的淤積。台灣的水庫大概都面臨相同的淤積問題,主要是台灣的地質並不是很好,早期水土保持又沒有做好,泥就都淤積到水庫裡。每個水庫都有它的特性,水庫的排方式其實也不太一樣,現在也有一些處理淤積的研究,石門水庫也在做,我想一個大型的水庫,不應只用單一的方法排除淤積。
  對於河、海的整治應併予重視,如果有足夠經費就要同時整治。不管整治河或是保護海,費用都非常貴,必須分年分期編列預算執行,但也產生河海沒辦法整體整治的困擾,這是每個國家都會發生的問題。在台灣,對河似乎比對海來得重視。
  台灣的降水量其實蠻多的,但是蓄留不住,真正能蓄存利用的並不多。尤其水資源的季節性分佈並不平均,颱風季節雨水多到氾濫,其他季節下雨相對減少。關於水資源開發,是否要再繼續建水庫等等,產學界有些不同觀點及看法,有的認為水資源過度開發,會將後代子孫該享有的權利配額提前使用掉了。因此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必須想到一些方法,如何將現有已開發的水資源做有效調配,滿足各方面的需求。台灣如要做到這一點,確實得要加倍努力,主要是因為我們先天條件不好,地理上的面積特性、氣候條件等等,都是很大的挑戰。所以水資源永續利用的理念及作法還要持續努力,才能達到永續利用的境界。


1.本文引用自「97年度經濟部水利署文化性資產口述歷史委託服務計畫」
2.口述歷史係當事人對歷史之陳述,不代表水利署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