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乾旱時期地下水備援用水評估水利署水文組

  發刊期數:第0185期/ 發布日期:105/07/29

  臺灣地區水文豐枯差異顯著,降雨多集中於5月至10月豐水期期間,然因全球暖化所產生之氣候變遷日益加劇,降雨型態逐漸呈現降雨日數減少及降雨強度增加之情況,乾旱及豪大雨等極端氣候發生頻率增加,加上臺灣整體蓄水空間不足,使水資源調度運用更為困難,顯示建置乾旱時期之備援用水評估及啟動機制有其必要性;而過去相關文獻資料顯示,常見之備援用水來源有地下水伏流水再生水及地面水等,其中以地下水為水量較大且穩定之供水來源,是備援用水較佳的選擇。
圖2 桃園中壢臺地各區可用水量分布圖(以民國105年4月為例)
  因此,為利用地下水做為備援用水因應未來可能乾旱缺水問題,水利署以過去執行相關研究成果為基礎,藉由水利署已建置完整之地下水觀測資料,以統計分析方法建立地下水管理基準(地下水管理水位),同時為避免地下水抽水行為造成地層下陷海水入侵情形加劇,並維持河川生態之基本流量,亦針對嚴重地層下陷區、海水入侵區及河川區域進行更加嚴格之地下水水位限制條件;由管理水位訂定成果,配合水利署地下水水位資料,可據以研判全臺各地下水區之地下水情勢,評估並掌握乾旱時期各地區可抽取之地下水水量。

  水利署目前已配合相關限制條件,建立全臺(包含澎湖地區)共計751口地下水觀測井之管理水位,另配合相關水文地質資料完成地下水餘裕量評估方法與流程規劃(評估流程如圖1所示,並以桃園中壢臺地地下水區民國105年4月為例進行成果展示如圖2所示),後續將以建置地下水備援用水評估系統為目標,以利即時獲得各鄉鎮地下水餘裕量及抗旱井適合設置地點,提升我國因應乾旱應變能力。